東北網5月11日訊 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的時候,建築還在說話。———果戈裡
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的時候建築還在說話,可是,如果有一天當建築也不復存在的時候,我們還能剩下什麼?———武國慶
正是為了讓人們記得那些曾經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美麗建築,記住這些凝固的音樂,八年前,這個叫武國慶的人背著相機開始了對老建築物的『踏查之旅』。在八年後,他像一個虔誠的朝拜者一樣,帶著一身的疲憊向他心目中的聖殿獻出的自己聖潔的禮物。
一次聚會的啟發
武國慶是哈鐵國旅集團的黨委書記,除了工作平時他有兩項十分鍾愛的事情,一是攝影,二是研究老建築,他幾乎將所有的業餘時間都花在了這兩樣愛好上。尤其是作為老建築的研究者,他對散落在城市裡及周邊的歐式老建築已經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八年前的一天,武國慶和十幾個同樣是攝影愛好者的朋友在一起聚會,話題不知怎麼居然聊到了原中東鐵路兩側的老建築上來。在這些攝影愛好者的眼裡,這些建築仿佛就是一道『建築藝術長廊』。那一天有人提出建議,『建築藝術長廊』正在被逐漸蠶食,正在慢慢消失,何不行動起來用照相機把它們永遠地留在世界上。
影友的提議讓武國慶興奮起來,多年來他一直都有這樣的想法,可是由於原中東鐵路全長近2500公裡,沿途的老建築又十分分散,有的在古老集鎮,有的在繁華市區,更多的則在偏僻山村和人跡罕至的深山。特別是近年來鐵路多次大提速,有許多小站工區已經關閉,一些老建築被遺棄和閑置,使中東鐵路老建築的尋蹤難度更大。要將這些老建築全部都用鏡頭收錄下來談何容易,這無疑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
可是,這次聽到影友的提議,讓武國慶重新燃起了心中向往已久的老建築『踏查之旅』。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類似玩笑似的提議,武國慶卻花費了八年的時間纔得以兌現。而踏查過程中,所遇到到的困難和艱險也讓他始料不及。
難以想象的艱辛
對老建築的踏查開始了,可是踏查的艱難讓人難以想象。起初十多個人的踏查團隊,到最後只剩下武國慶一個人。
2003年2月28日這一天武國慶到尚志市尋訪老建築後,返回的路上他乘坐的吉普車在301國道與一輛車進行會車時,衝下了路面,翻到了一個一米多深的溝裡。整個車輛發生了嚴重的變形,車的風擋玻璃已經完全破碎,車的後座也已經面目全非,車輛的四個輪胎也已經完全癟了。此時的武國慶滿臉是血,他只覺得自己的右臂陣陣劇痛,左手中指也是鑽心的疼痛。經過醫生檢查,武國慶的右臂骨裂,左手中指肌腱斷裂,至今落下了不能回彎的毛病。『為了能把中東鐵路老建築弄清楚,就是有個三長兩短我也不會後悔的』。回首當年,武國慶面對記者仍舊含笑堅定地說。
2005年的大年初四,武國慶在家人的勸阻和妻子默默的淚水中,獨自一個人踏上了去巴林小站踏查的列車。由於是春節,整個車廂中空蕩蕩的,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人。凌晨一點多,武國慶獨自一人下了火車。由於是小站,站臺上只有幾盞小燈忽明忽暗地閃爍著。小站上的人沒有注意到還有一位乘客下車,因此整個站臺的燈光在列車駛離站臺的瞬間就熄滅了。漆黑的夜晚,寒風刺骨,住宿沒有著落,他在驚恐中奔跑尋找,大約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終於找到一個老鄉家留宿。那一夜,武國慶躺在老鄉家5元錢房費的冰冷房子裡,思緒萬千。盡管如此,但是當他從巴林站挖掘出大量有關鐵路老建築的詳盡資料時,心裡美滋滋的,覺得自己不虛此行,一種幸福感湧上心頭。
踏查的辛苦是超乎常人想象的。為了拍大連鐵路醫院全景和俯矙圖,武國慶爬上了20餘米高的水塔拍攝,由於眩暈險些墜下。冬季三九天,為了尋訪一處鐵路沿線老建築,武國慶坐摩托車在大興安嶺的山路上奔波50餘公裡,全身凍僵。為了解一處老建築的詳細背景,武國慶先後兩年春節到捨利屯站拜訪91歲的老俄語翻譯,終於獲得了第一手寶貴資料。
八年踏查終成書稿
歷經八年的勘查、研究、收集、整理、編纂……武國慶終於出版了《建築藝術長廊———中東鐵路老建築尋蹤》。畫冊中收錄了至今尚存於世的300餘幢歐美風格的老建築照片和相關背景資料及部分老建築的效果圖。
從開始編纂畫冊的時候,武國慶就體現出治學嚴謹、細致入微的研究精神。北京圖書館、大連檔案館、遼寧博物館、吉林社科院、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哈巴羅夫斯克都留下了他尋訪的足跡。武國慶常常一瓶礦泉水、一個面包、一根香腸,一坐一天。黑龍江省圖書館、哈爾濱市圖書館破例把他邀為VIP讀者。為了展示建築之美,有時為了等待一片彩雲、一縷朝霞夕陽,武國慶往往要守在老建築旁幾小時、甚至十幾小時。八年間用壞了四架相機,奧林帕斯、尼康F80、索尼828……
八年間,武國慶拍攝收集了上萬幅照片,整理了幾麻袋的資料,最終成稿。對於凝聚了武國慶八年心血,並且第一次以畫冊的形式反映中東鐵路老建築的圖書,資深建築編審、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原社長楊永生說:從畫冊內的照片圖紙數量來說,包括搜集到的舊圖片在內,書中共編入了千餘張圖片,應該說,既豐富又多彩。在這千餘張圖片中,既有現存建築目前的風貌,又有它們在各個不同年代的照片,還有當年的一些設計圖紙。這些圖紙的精密程度是目前我們建築師無法達到的。此外,還有不少當年鐵路沿線風情和施工現場的照片以及有關人物(如建築師、工程師等)的照片。這些圖片都屬珍貴史料,當無疑義。
我國另一位建築學家唐恢一在看過了武國慶的畫冊後認為,這是一項十分寶貴而必要的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從中也體現了作者多年來辛勤的工作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從這些建築中,我們看到了適合於寒冷地區的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作品。各種不同用途的建築體現了不同的個性風格。其建築藝術手法具有高雅的品格。這些品質是欣賞與學習建築藝術手法的良好教材。本書資料翔實,圖片精美,文字說明具有專業的高水平,行文生動流暢,並配有良好的譯文。本書為建築藝術研究與文化保護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著名建築學家常懷生教授也對畫冊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武國慶客觀的記錄了那段建築歷史,而且其中許多建築已經不存在了,能把圖片收集起來編輯成冊,難能可貴,很有價值。這是一本歷史專著,工程浩大,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在此之前,還沒有一本全面反映中東鐵路建築方面的著作。』
對於專家們的高度好評,武國慶卻顯得十分謙虛,他說:『我只是做了誰都能做的一件事情。客觀的記錄歷史,反映歷史,提高保護優秀老建築的意識,留守人類共同的文化精華和文明智慧,應該是我們的責任。』
就在武國慶出書的過程裡,又有五座非常有價值的老建築永遠地消失了,這讓他很難過。武國慶說,他這八年歷經艱難困苦的目的只有一個,想喚起更多人對老建築的保護意識,因為,這些老建築是屬於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