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成為居民生活寄托
調查顯示,81.7%的居民希望社區能成為『安居之所』。在就居民關注問題進行調查排序時,『社區安全問題』以94.2%的比率居社區教育、衛生保健、服務等居民關注問題的首位。調查還發現,市民不僅關注『社區安全』,而且對政府采取的『平安社區』認知度、認可度較高。有53.3%的居民認為『平安社區活動』產生的實際效果最明顯,其次是文化健身活動及文明社區活動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分別達到46.7%和40.8%。
據經常深入社區進行各項調查的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專項處侯夢菊介紹,2006年,哈爾濱市8區共有94個街道辦事處,594個社區居委會,總管市區人口472萬人。社區已經成為連接政府與居民的最基層群眾組織。近兩年隨著平安社區建設的推進,各社區內燈飾亮化了,電子防盜門也安裝了,巡邏車開進了社區,各項措施的逐一落實,使居民見警率提高,調查時,許多居民表示,安全感在大幅增加。在安全感增加的同時,社區服務功能日益強化。像居民辦理身份證、低保、失業救濟、兒童接種打疫苗、培訓等都在社區辦理。『有事先找社區』已成為許多居民的共識。
宋女士剛剛搬入哈安社區時,人生地不熟,但她並不著急,而是先找到社區辦理建戶卡。此後,家裡老人辦理老年卡,家人辦理二代身份證,孩子打疫苗等事項就陸續有社區工作人員上門通知。
家住道裡區海富小區的王女士告訴記者,社區內設電瓶車,24小時有保安巡邏,晚上無論多晚回家,心裡都感覺很踏實。夏天每周四晚上還會放映露天電影。社區還經常組織各種文藝活動,像唱歌比賽等。春節期間,社區內專門闢建了一塊空地,搭好架子,供居民燃放鞭炮。社區與物業協調共管,服務工作越來越到位,讓居民生活無後顧之懮,有了社區好像有了管家婆。
社區成為居民精神寄托
調查顯示,社區公益活動、志願者活動越來越被廣大居民接受和認可,參與率分別達到63.4%和60.8%。有4.2%的居民『每天參加』『認養綠地樹木』活動,有30%的居民『經常參加』『認養綠地樹木』活動。
記者采訪中發現,為了增加社區凝聚力,各社區使出渾身解數,有的說服駐區單位提供場地、資金,組織居民開展活動;有的與物業精誠合作,服務居民;有的發揮區內居民特長,開展培訓、講座、文體活動。一些社區組織了『慈善超市』,鼓勵居民踴躍捐贈,為貧困家庭獻愛心,而低保貧困家庭的居民也會到此選擇合適的服裝、米面、調料等物品。一些社區建起了聊天室、圖書閱覽室。老哥老姐閑來無事聚聚聊聊天,家長裡短一嘮,就能化解煩心事,獲得精神安慰。孤寡、低保戶、病殘等人員是社區中的香餑餑,每逢年節,社區都會去其家中慰問送溫暖,在送去物質食糧的同時,送去一句關心、一份體貼、一聲祝福,讓他們感到舒心,精神愉悅。而在社區內組織居民開展唱歌、扭秧歌活動、趣味運動會等文體活動更是尋常事。
哈安社區主任王玉珍說,他們社區的一位殘疾人的家,4月25日,遭受火災,損失很重。社區及時趕到其家中,安慰勸導,又向上級部門反映,最終使其獲得4000元錢的補助,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道裡區江橋社區成立了冰凌花藝術團,許多居民積極性特別高,早晚排練風雨無阻。這種有正事的休閑娛樂方式越來越受到居民的歡迎,加入的居民越來越多。許多居民說,每天似乎不去唱歌排練,生活就缺少了滋味。
南崗區海城社區每天每月都有活動,吸引得外社區的居民也來助陣。一群上年紀的大爺大媽還聚在這裡像模像樣地學習英語,教英語的也是社區居民,全部義務教授。南崗區同樂社區與區內物業關系融洽,社區的辦公室就設在物業公司內,同時,社區還將水、電、煤氣等服務項目引進社區,居民繳費可以不出院就得到解決。一些小區在清明節時,還組織居民集體祭掃。
調查還顯示,社區居民對社區未來的發展寄予厚望:73.3%的居民期望社區能保持『正常辦事』的工作程序和效率,15%的居民期望社區成為『傾訴對象』;10.8%的居民期望社區成為『看門戶院』的組織;49.2%的居民希望鄰裡之間主動互助;40.8%的居民希望鄰裡之間『禮貌相待』;7.5%的居民希望鄰裡間可以『情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