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2日訊 『我們在生活當中首要追尋的是什麼?實際上不是最多的錢,不是最大的利益。我們賺錢是為了什麼?錢只是一個手段,最終的目的是快樂的感覺,是幸福的感覺,是滿意的感覺。』昨天,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李虹教授為哈爾濱市市民解讀『幸福心理學』這一最新定義。
『幸福心理學』成最新研究
據李虹介紹,在21世紀,心理學已成為經濟學發展的『風向標』,『滿意幸福原則』纔是我們在生活中做各種決策最根本的依據。1976年和2003年,先後有兩位心理學家以此分別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的研究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心理學理論。
就拿擇偶來說,專家們曾做過多次實驗,『你的配偶是全世界、全國或者全市最優秀的嗎?』所有試驗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從這項試驗結果可以看出,人們在擇偶時並沒有做出真正客觀性的選擇,最終根據的只是自己內心的滿意程度。
由擇偶等多個實驗證明,面對得與失,人們往往是根據心理承受力、心理感受來做決定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因此,心理學專家又開闢了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方向『幸福學』。
『中等心態』結果最理想
作為清華總裁班及多個MBA班的主講人,李虹曾經遇到很多身負壓力的人們。她解釋,人生是鍾擺,一邊是痛苦,一邊是厭倦,當鍾擺蕩到中間時,相距痛苦和厭倦都最遠。當身處這種『中等心態』,即動機中等時,體現的績效最高。比如高考,當考生和家長心中的壓力不大不小時,考試結果最為理想。
『其實壓力的根源是患得患失。』李虹講,有得有失是最正常不過的事,過於注重得失,即使得到了又能怎樣?如果有一天能夠少患得患失一些,壓力自然會減少一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心平氣和地面對壓力。
『淡定積極』狀態最幸福
對於心態對健康的影響,身心無時無刻不在交互起作用。如果長期心態不好,必定會破壞身體健康,這同樣是得失相對性的表現。
2003年北京中關村的一項調查顯示,中關村裡的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只有56歲,遠遠低於北京市民平均76歲的指標。用縮短生命的代價來換取事業上的成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兩個方面,所有的事物都是可以轉化的,生命也同樣,我們說生命沒有常態,生命是在變化的,所以痛苦不會永駐,幸福也不會永駐。
心理專家忠告,淡定積極最幸福。要以『入世的努力,出世的心態』對待人生,該怎麼努力就怎麼努力,而心態上要超脫。人生其實就是進套出套,進進出出,給自己設一個套,爬進去再爬出來,這個就是人生。人生重在過程,重在體驗,投機的人一輩子都體驗不了一個過程,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其實獲得的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