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3日訊 泰山與泰安,一座象征中華民族精神的名山,一座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名城,山城一體,風景秀麗,文化發達。中華民族賦予泰山太多的文化內涵。
泰安市區坐落在泰山腳下,位於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黃金旅游線中間,北與省會城市濟南相連,南臨孔子故裡曲阜,東連瓷都淄博,西瀕黃河;總面積7765平方公裡,人口533萬。
泰安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早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存,5萬年前的新泰人已跨入智人階段;5000年前這裡孕育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成為華夏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泰山,古稱岱宗、岱山,主峰海拔1545米,東望黃海,西襟黃河,以拔地通天之勢虎踞中國東方,世稱『東岳』,有『五岳之首』、『五岳獨尊』的稱譽。
泰山作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被神化,佛道兩家、文人明士紛至沓來,經泰山與泰安留下眾多的名勝古跡。
孔子《丘陵歌》、曹植《飛龍篇》、李白《登岱六首》、杜甫《望岳》、蘇轍《靈岩寺》、姚鼐《登泰山記》等都是不朽的名篇佳作。
泰安印象 山城一體
走在泰安市內不到半日,許多外地游客就會發現,泰安與泰山山城一體,北高南低,大山像一道屏障,把整個市區攬在了懷裡,只要北望就能看到巍巍的大山,城區的邊緣和大山的山腳協調地融在一起。
一條山道把住宅和大山分開,路面還要高於樓頂。站在路面上能清楚看到小區內的布局,山腳下的房子南向的視線能看到近5公裡。
目前,山腳下的住宅區已經達到每平方米1萬餘元。對於這樣的高價格,一些市民告訴記者,能擁有這樣的房子當然好,空氣好,但是泰山是整個泰安市的風景,無論誰家推開門窗就能看到:淺色的是岩石,深色的是綠樹,平常能看到傲來峰,天氣好的時候能看到主峰。
泰安居民 戀家愛城
這樣優美的風景,激起了當地人的自豪。泰山日報社休閑采編部主任李清利更是其中一個,『我們這裡的風景美得沒法說,工作累了望一眼,頓時就覺得心曠神怡,疲勞頓消。泰安市一半的窗戶外都是山景。』
李清利說,每隔幾天,他們都要在早上登山,鍛煉身體,泰山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在帶給這座城市發展機會的同時,也帶給了他們市民的健康。
在金星路革命烈士紀念碑公園裡,兩位70多歲的大娘正在曬太陽。老人說,這裡順著山勢而建,仰頭看到的是泰山的風景,遠眺就能看到城區,她們住在山腳下,哪兒也不想去。
泰安是一座典型的旅游城市,這裡的出租車司機很多都自覺兼起了義務解說員的角色,為乘客推薦觀光、飲食、住宿線路,乘客只要上車就能找到所要去的最合適的地點。能在這樣的城市開車,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建設東北 回闖山東
聽說哈爾濱來了記者回訪山東,原泰安市迎春中學工會主席付中瑞一家人包起了餃子,熱情邀請記者到家裡做客。『我當年差點就上了東北林業大學』,付中瑞說,他是泰安范鎮施莊人。高中畢業時自己闖到了黑龍江省沾河林業局,一次偶然機會,他聽說林業局的沾北中學缺少教師,就去應聘。當時的校長是揚州師范學院畢業的顧玉成,通過了顧校長出的題,他被聘為理化教師。
恢復高考後,他和他的兩名學生一起考上了東北林業大學。當時因為家庭和年齡的原因,他留在了林業局繼續教書。1984年,為了照顧留在家鄉的老人,他就調了回來,在迎春中學工作。守著泰山,兒女們漸漸長大了,他經常給他們講起在東北大地拼搏的經歷,讓他們記得在東北還有一個家。付中瑞說,當年范鎮有6000多人,相當一部分人到東北尋求發展機會,經過艱苦拼搏站住腳,但出於對家鄉的思念,他們中的一些人現在又以投資等形式回闖了回來。
克服思鄉 勇闖關東
『這麼美麗的地方,有誰能願意離開?但在解放前真是沒辦法啊!』現為一電子集團董事長的牛靜濤給記者講述了他姥姥家一家人的經歷。
牛靜濤姥姥家在老姥爺當家時,也就是清末到上個世紀30年代,在當地也算是望族。後來,因為老姥爺喜歡結交朋友和玩鳥,花的錢越來越多,家道逐漸衰落下來,後來姥爺兄弟分家,分到了幾畝薄田,維持生活都困難。
他的姥爺潘文田,在上世紀30年代,帶著他的大舅從龍口去了大連,後在南山開了一個小藥鋪,坐診加賣藥,逐漸有了一些收入。兩年後,姥姥懷揣著姥爺寄來的幾十塊錢,帶著他大姨、母親和小舅,踏上了去大連的闖關東之路。他們一路受盡飢餓和顛簸之苦,到達龍口買了船票,錢已經花光了,一家人上船後,僅靠幾個煎餅維持生命。船行很慢,在海上時全家人沒有乾糧,僅靠喝水維持。眼見他小舅餓得不省人事,姥姥只有垂淚。與電視劇《闖關東》裡文兒他娘和傳傑用煎餅救夏先生驚人相似的一幕出現了,一位好心大娘掰給姥姥一塊玉米餅子救活了小舅的命。
牛靜濤說:『姥姥90歲高齡時,還含淚講述玉米餅子的故事,念念不忘那位好心的大娘。』抗戰勝利後,牛靜濤姥爺家在大連的南山分到了一座二層小樓。全家人都在大連紮根了,姥爺潘文田的思鄉之情這時卻變得清晰起來。
後來,家鄉要土改,族人捎信到大連,潘文田聽說如果回鄉就能分到土地和房子時,他毅然放棄了大連的一切,不顧全家人的反對,回到了闊別十幾年的家鄉。
闖關東人的精神家園
在蕭紅的《呼蘭河傳》中曾描繪四月十八廟會的熱鬧場面,而東北大地上趕廟會的習俗是闖關東的泰安人帶來的。
泰山研究專家蔣鐵生認為,『闖關東』不僅是內地民眾到東北地區謀生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傳播的過程。
泰山學院除了廟會,現在在東北一些村落都能看到布置『泰山石敢當』的習俗。人們在房基、門口、橋頭、要衝立刻有『泰山石敢當』字樣的石碑,這也與闖關東的泰安人有關。
蔣鐵生認為,泰山積淀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是華夏歷史文化的縮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闖關東的山東人無論走到哪裡,泰山始終是他們的精神源頭與力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