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4日訊 形成了兩家上市公司、八家省市龍頭企業為骨乾的企業集群,拉動縣域經濟前移十三位
今年初,位於林甸縣的大慶天泰生化開發有限公司建設的大慶新加坡馬鈴薯產業園投產,總投資4億元的一期工程年產1.4萬噸復合薯片和1萬噸速食營養粉絲兩個項目,達產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9.3億元,利稅2.1億元。
天泰生化的老總向記者道出了落戶林甸的緣由——看好林甸優質的馬鈴薯基地,更看好林甸為企業營造的良好發展環境。
這位老總的話代表了林甸雨後春筍般發展壯大企業的共同心聲,也道出了幾年來林甸工業快速發展、縣域經濟位次快速前移的秘訣。
圍繞『兩豆一乳』,引項目,育龍頭,發展壯大企業集群
傳統農業縣的林甸,過去工業弱小得簡直可以忽略不計。縣委書記崔瑩說:『要想強縣富民,發展工業是必由之路,可優勢在哪兒?優質的大豆、土豆、奶牛,這些看似平常的獨特資源,其實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林甸人理清了思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業發展之路——圍繞『兩豆一乳(大豆、土豆、奶牛)』,引項目,育龍頭,發展壯大企業集群。
為引進乳業龍頭落戶林甸,縣領導奔走於伊利、蒙牛、光明等國內知名乳業之間,最後內蒙古伊利集團在此投資建廠。為鼓勵發展奶牛業,縣裡先後出臺多項扶持優惠政策,每年全縣農貸資金80%用於投入畜牧業,無償為企業提供建築用地9.8萬平方米,減免各類稅收200萬元,4年累計吸儲『支牧儲蓄』額近1億元……林甸畜牧業跨越式發展,讓當初拒林甸於門外的企業後悔不迭。而伊利佔盡奶源先機,逐漸形成了日處理鮮奶800噸的生產能力,去年完成現價產值3.7億元,實現利稅4867萬元。
大慶天圜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和大慶碧港淀粉有限公司是林甸縣『地產』的大豆和馬鈴薯加工企業,苦於缺乏資金,一直沒什麼大的發展。林甸縣大張旗鼓對外招商引資,更沒忘全力扶持勢頭良好的本土企業。他們創新思維,運作企業上市謀求突破資金『瓶頸』。縣委書記崔瑩說:『上市融資其實就是最大的招商引資。』縣企拉緊了手,共同面對企業上市的復雜程序、繁瑣手續以及高昂的費用。涉及省市外貿、金融、財稅、工商等部門,縣裡主要領導都幫著跑;公司最困難時,縣領導出去幫助協調資金。2004年1月,大慶天圜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在新加坡證券市場公開上市,首期便融資1.7億元;2006年2月7日,『碧港』在新加坡成功上市。
經過3次融資,『日月星』拿回了16個億。去年,新上了總投資2億元的年產1.5萬噸蛋白飲料和5000噸高蛋白營養粉項目,達產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2007年,公司實現產值4.96億元,實現利稅7189萬元。企業還在大慶高新區建起了大豆工業園,生產大豆分離蛋白、脫脂蛋白、濃縮蛋白等產品,其規模在國內首屈一指。
給企業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幫助企業破解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上市後的『碧港』分別在江蘇、內蒙古以及省內的綏棱縣投資建廠,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馬鈴薯加工企業,目前正全力躋身世界三強。去年,企業新上了年產2萬噸馬鈴薯變性淀粉項目,總投資1億多元。
『碧港』強大的實力、充足的原料,引來了『天泰生化』。企業選擇廠址時,看中了花園鄉毗鄰105國道的這塊地,可一個難以逾越的問題擺在面前——企業佔地面積大,選中的土地規劃上是草原,很難獲批。縣裡召集國土部門實地勘察,確定這片在規劃上是草原的土地實際上是重度鹽鹼地,地上長著稀疏的小草,下雨就積水,刮風就冒煙,鹼面飛揚。如果企業能在此落地,不僅盤活了這塊鹽鹼地,還將拉動縣域經濟和農民增收,縣裡決定實事求是向上級部門報批,申請修改規劃。
『縣裡領導們謀求發展的激情、熱情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讓我們堅定了在林甸發展的信念。』天泰生化老總感動地說。企業計劃五年時間裡建設馬鈴薯顆粒全粉、可降解馬鈴薯淀粉食品包裝膜等12個項目,全部投資23.9億元,達產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42億元,利稅15億元,可帶動林甸及周邊市縣基地種植面積55萬畝,農民年可增收3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000個,成為拉動林甸縣經濟發展的『馬鈴薯』航母。
良好的發展環境讓林甸熱鬧起來了,一個個大項目頻頻落地,今年,縣裡又有金聖農業開發公司年產5萬噸秸稈成型燃料項目、大慶華宇北藥科技開發公司投資1.2億元西藥制劑項目、嵩天淀粉有限公司總投資5800萬元年產8000噸馬鈴薯提取蛋白項目、總投資4000萬元年產6萬噸馬鈴薯薯渣飼料項目等一大批項目相繼開工建設。
目前,林甸縣形成了以大慶天圜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和大慶嵩天淀粉有限公司兩家省級龍頭企業和海達紙業、興海肉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六家市級龍頭企業為骨乾的企業集群。2007年,林甸縣工業經濟實現產值17億元,同比增長28%;實現利稅總額1.56億元,同比增長18、8%,縣域經濟排名前移13位。
而這些圍繞『兩豆一乳』發展起來的龍頭企業又拉動了種植、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高效增收。2007年,全縣實現奶牛存欄8.5萬頭,生豬存欄20萬頭,禽存欄196萬只,肉牛存欄4.1萬頭,實現畜牧業產值9.8億元,佔農業總產值60.1%,牧業人均收入2280元,牧業產值佔農業比重連續5年超過50%,穩居『半壁江山』。全縣發展綠、特色作物面積70萬畝,僅15萬畝馬鈴薯,按畝收入810元計算,農民收入可達1.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