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插秧專列』一靠站,『插秧大軍』便蜂擁而上。 |
東北網5月16日訊 隨著水稻插秧季節的到來,來自天津、吉林及黑龍江省綏化、五常、巴彥等市縣的農民『插秧大軍』集結起來,湧入黑龍江省東部水稻主產區。
由於水稻插秧季節性非常強,時間要求緊,黑龍江省東部水稻主產區農民相對數量較少。大面積的同步插秧使當地水稻種植區的勞動力嚴重短缺,形成一個巨大的用工『窪地』,這使得各路『插秧大軍』蜂擁而至。今年的『插秧大軍』預計為10萬餘人。為此,鐵路部門加開了臨時運輸專列。
插一季秧,給家裡添個『大件』
7日中午,在哈爾濱東站站前廣場,到處都是三五成群、帶著大包小裹准備外出打工的農民。來自五常的農民李嵐說:『我是跟我們那裡的「大部隊」來的。我打聽好了,替人家插一畝地的秧,就能掙百十來塊,還包吃包住。聽說手快的一天能掙幾百塊。這趟來能乾20天插秧活,再乾點補苗的活,純掙2000塊錢太知足了。』據她介紹,她家裡有一個弟弟正在讀高中,學習挺好的,家裡准備供他上大學。
在『插秧專列』上,來自吉林省舒蘭縣平安鎮富安村的姚玉梅和20餘名農民准備到大興農場21連去插秧。據她介紹,她們種植水稻采用傳統方式,即倒退行進插秧,秧苗成活率高,補苗率低。今年是她們加入『插秧大軍』行列的第四個年頭,每年這20幾天的插秧所得,足可以為家裡添置一件很像樣的『大件』。
打『時間差』,僱人種地也劃算
7日晚,在綏化市火車站候車室裡,一隊排列整齊候車的農民很是吸引人們的目光,他們是慶安縣民樂鎮民樂村的80餘名農民,在村乾部的帶領下有組織地外出插秧打工。40歲的奔慶昌說:『我們村是在1996年開始出去插秧的。由於我們村人多地少,有的農民就到三江平原去包地種水稻,插秧時節人手不夠時,親屬朋友就一起去幫忙。現在那裡旱改水的面積越來越大,水稻種植越來越多,用工缺口越來越大。我們把農民組成團隊集體外出插秧,讓農民們在不到20天的辛苦勞作後,欣喜地把「真金白銀」掙到手。不種水田又正處在大田播種後空閑的農民,抓住這一機會,能賺到一筆好錢。』
五常市安家鎮長發村農民李玉香說:『近年來,三江那兒每畝地插秧的價格從八九十元漲到一百二三十元,因插秧得到的報酬多,村裡的青壯年勞力寧可放下自家的活不乾也要往那兒去。本地的插秧費用只是三江地區的一半。家裡的水田僱人來乾也劃算。』
插秧費用『水漲船高』
『得趁這好天氣,趕緊把秧插上,今年的收成就有指望了。』5月11日中午,正在自家水稻田裡忙活兒的虎林市珍寶島鄉寶豐村村民孫衛國指著正在田裡插秧的十多個人說:『就是插秧的人不好找,這些人都是早晨我從八五四農場那邊按插一畝支付120元的價僱來的。由於前一陣子低溫多雨,大田播種比往年拖後了幾天,今年插秧與大田播種接上茬了,所以纔造成人手緊張的局面,聽說個別地方插1畝秧的價錢達到130元,平均價格比去年漲了近20元錢。另外,今年國際上的大米價格暴漲,這裡的稻田面積有所增加,僱人插秧的費用也增加了。』據了解,近一段時間各村農民都在利用氣溫較高、?情好的有利條件,搶插稻秧,估計5月底前這裡的水田插秧都能結束。『只要搶到時間,插秧增加的成本不會影響收入。』孫衛國站在稻田邊掰著手指算起了經濟賬:『今年水稻價格出現穩中有昇的勢頭,種水稻的收益穩穩當當地能夠超過去年,每畝五六百元的純收入足可以了,因為這已經超過白瓜子、萬壽菊等經濟作物的收益。
雖然正是吃午飯時間,路過的許多村子裡卻是異常安靜,當地乾部們說,村民都在地裡忙插秧,為了搶時間午飯大都在地頭吃。他們感慨地說,最初,當地農民靠打電話給外地親屬尋求幫工,漸漸地這種幫工潮演變成活絡的用工信息,以最初的外地親屬為核心滾動成了『插秧團隊』,現在已形成了『插秧大軍』。
人工插秧目前優於機械插秧
為何不采取機械化作業取代人工插秧?據當地農業技術人員介紹說,機械化作業成本高,而且具體耕作要求不同,比如有的地區要求稀植保質量,而有些地區要求密植。更重要的是,機械作業有時會出現傷苗與死苗、插秧不深或過深等情況,造成減產。目前,機械插秧的收益還比不上人工插秧。人工插秧雖然平均每人每天插秧1.5畝,但是能夠確保插秧質量。
另外,當地水稻種植戶不願投資購買插秧機,主要是因為價格高,維護難,相比之下還是僱人插秧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