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事李興玉正在播種。
東北網5月16日訊 齊齊哈爾市梅裡斯達斡爾族區臥牛吐鎮坐落於嫩江西岸,境內的南北兩條流域——音河、阿倫河,由西向東匯入嫩江。豐富的水資源為這裡的農民種植水稻提供了便利條件。
把水稻種植水平提高一個檔次,並創出品牌、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卻一直是稻農們的奢望。原因很簡單,種植管理水平低,品種雜亂。
西臥村農民欒振德,2007年自作主張,不知從哪買來一些第一積溫帶的晚熟品種,一下種了37公頃,結果秋後大面積貪青,出米率只有42%,賠了4萬元。
同村的翟勇,『大膽』引進一種叫做『金黃300粒』的品種,種了4公頃,但結的穗盡是『癟子』。出售時,市場上每公斤1.54元,他托朋友纔賣到每公斤1.32元。
『這樣的事情今後不會再發生了!』去年10月份成立的齊齊哈爾市梅裡斯達斡爾族區綠環水稻生產合作社理事長趙振彬對記者說。
去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頒布並實施,趙振彬、崔鐵成、李興玉等幾位村裡的能人湊到了一起:『早就想這麼乾了!有這麼好的法在這「罩」著,咱們是到了該出手的時候了。』趙振彬家裡有糧食烘乾塔、農資商店、飯店,資產約有200萬元,自己又實心實意想為鄉親們做點兒事,被大家推舉為理事長,老崔當過教師,是個文化人,種地的事也明白,成了副理事長。老李雖然沒什麼『背景』,可種地有想法,是個種地的把式,成為理事之一。
成立合作社那會兒,入社的共有86戶,水稻種植面積1.47萬畝,還有100多戶要加入,可當時水稻價格不好,趙振彬說:『你們先讓我們乾一年,乾好了明年全部都入社。』
合作社首先在品種選擇、種植模式、田間管理、水稻加工及銷售五方面做到統一。他們選擇了適合自己區域種植的優良品種,於年初將產品正式注冊了自己的商標。
春天育秧,社員們的錢不湊手,趙振彬個人先拿出120萬元供大家使用。
今年播種的水稻中,專有一批吃『小灶』的,無公害水稻3000畝,有機水稻1500畝。趙振彬告訴記者說:『經營水稻的增值空間非常大,但得靠深加工和精包裝,我們注冊商標的目的也是基於此,眼下購買設備的資金已基本到位,共計120萬元,設備是國內最先進的,不用多長時間就會運來並進行安裝,加工能力可把我們產出的水稻全部「吃掉」。那批吃「小灶」的水稻,經過加工包裝,要讓它大幅度增值,「高級米」將賣出「天價」,南方有客商瞄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