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土地上大糧倉 記者走進糧食生產先進典型綏化
2008-05-18 10:12: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8日訊題:黑土地上的大糧倉--記糧食生產先進典型綏化

  東北網記者 顧碩

實驗區的水稻作標記分類

  『綏化市擁有耕地2400多畝,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2007年,全市重點建設了以北林為軸心穿越7個縣(市)、23個鄉鎮的三條旱田示范帶。施用農肥600萬立方米,畝施農肥2立方米,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5個百分點;新打各類抗旱水源井6618眼,單井覆蓋耕地達到300畝,今年,綏化市種植面積2500萬畝,大豆500萬畝,水稻380萬畝,馬鈴薯130萬畝……』這一組組數據向世人展示著『大糧倉』的風姿。

  15日隨采訪組來到綏化,走到田間地頭。

  推廣優良品種改 進耕作技術

  『集中心思抓發展,圍繞重點求突破』。綏化市農委生產科的負責人說:『要想做到全市糧食生產水平和糧食品質大幅度提昇,就必須在優良品種推廣和耕作技術改進方面下大功夫。』目前,綏化市主推品種140左右,良種率達97%以上,品種更新年限控制在3--5年。

人工插秧

  為做到優良品種的推廣,綏化市成立了引種機構和實驗園區。『我們專門組織農民到實驗園區觀看,向農民介紹各個品種的特性、產量、以及相關的科技培訓。』綏化市種子管理處的負責人說。這樣可以讓農民充分了解優良品種,選擇自己想要的品種。像玉米良種金玉1號,大豆良種黑農37,水稻良種北稻2號均以達到耕種面積200萬畝以上。

  『種子選好了,不用科學的手段進行栽培,仍然不會提高產量,達不到預期效果。』綏化市北林區農委相關人士介紹。根據品種的不同、地質特點的不同,所采用的耕作技術也截然不同。

  水稻的耕作主要采用兩段式超高產栽培技術、人工擺插技術及機插深施肥技術。玉米的耕作主要采用育苗移栽、大雙覆保護栽培技術以及立體通透栽培技術。大豆的耕作采用『壟三』栽培技術和45CM窄行密植技術。

  河夾芯子40萬畝水田全部改造

河夾芯子秦家段乾渠

  北林區河夾芯子含秦家、雙河、五營、三河、興和5個鄉鎮,水田面積34萬畝。農業開發投入資金2285萬元。在農業開發資金的牽導下,農委、水務、林業、交通等相關部門先後捆綁各類資金近1000萬元投入項目區,推進了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經濟的發展。

  河夾芯子水田改善項目是北林區委、區政府2004年提出的經國家農業開發辦批准的項目。幾年來,共實施農業開發項目7個。目前,河夾芯子40萬畝水田已全部改造。

機械插秧

  記者在河夾芯子秦家段看到,這裡的稻田地部分已完成插秧工作。秦家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高產品種的生育期相對較長,插秧時間長,培育時間長,進行早插秧可以保證其生育。』

  河夾芯子秦家段的大棚面積較大,取代了過去的一家一戶扣大棚的方法。據了解,這裡的大棚是國家投資23萬興建的,共83棟。據介紹,這種大面積扣棚不但適用於擺秧排,用於機械化插秧,還便於技術指導。在棚內種植香瓜、提子等經濟作物,還可以大大提高大棚的利用率。

  家家都有明白人 農村設立科技示范戶

  來到秦家綠色食品水稻基地,記者看到這兒的大棚裡種植著數千種水稻,每組水稻前都標記著代碼。據了解,今年的水稻品種達4000多,專門由省水稻研究所引進來的。泰家民興村的科技示范戶張悅對記者說:『這個大棚是今年新改造的,面積有360平方米,大棚的鼓架采用的無機玻璃鋼制作的,大棚的膜較比普通膜壁厚,白天積能,夜間防御低溫。』

秦家鎮民興村科技示范戶張悅

  據介紹,村民張悅是村裡的種植高手,從89年開始就成為民興村的科技示范戶。當記者問如何被選為科技示范戶時,張悅憨厚地說:『我有這份熱情。』 『每村有8個示范戶,周圍的百姓可以到這幾個示范區實地考查,確定選擇哪種優良品種,做到家家都有明白人。』張悅說。

  如今的農民在種植方面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每當農閑的時候,綏化市農委就會組織一年2次的農民培訓活動,農民在這裡可以免費學習到相關的知識。張悅說:『每次我都帶著問題去,只要給我一點啟發,我就覺得收獲很大,沒白學。』

  從田間走出,看到農民身上十足的乾勁,想起農民臉上充滿希望的表情。相信秋收時,必定是「家家米垛堆成山」。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