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1日訊題:湧動的愛心———哈爾濱市支援抗震救災紀實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個坐標:北緯31°,東經103.4°。
人們將永遠銘記這一個時刻:公元2008年5月12日,北京時間14時28分。
一場8.0級的強烈地震,突然襲擊中國西部的四川省汶川縣,強大的震波震動全川,搖撼大半個中國,震驚整個世界。美麗的家園瞬間崩塌,數萬生命頃刻隕落。
億萬中國人心手相牽,勇敢站在了災難面前:大地震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意志、美德,更見證了億萬人民的至仁、至愛、至真、至善。
作為華夏大家庭的一員,哈爾濱一直是一座富有愛心的城市:當哈爾濱遇到困難特別是災害的時候,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與關愛;而兄弟城市遭受了災害,哈爾濱更是一直傾盡全力、無私奉獻。
做你們可靠的後盾,是你們可信的親人———從地震發生開始,哈爾濱市委、市政府與全市人民始終以行動向災區傳遞著這樣一個強烈的信號:大地震震塌了我們的房屋,卻震不垮中華民族的堅強意志;大地震奪去了同胞的生命,卻奪不走華夏兒女的手足深情。
面對災難,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冰城,與災區人民在一起。
一切為了災區,一切服務災區。災情就是援助的命令:市委、市政府緊急部署,舉冰城之力向災區提供抗震救災所需要的人力、財力、物力
當大地劇烈顫抖的時候,哈爾濱———這座既充滿愛心又被愛心溫暖的城市,義無反顧地站在了抗震救災的最前列:我們,要做災區的大後方。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雖然我們遠隔千裡,但我們心系災區人民的安危,願與災區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讓我們的問候和愛心跨過高山峻嶺,傳遞給災區人民……』13日,市委、市政府向成都市委、市政府和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員會和人民政府發出慰問信,句句關切、字字深情。慰問信中明確表示:我們願意派出哈爾濱地震工程、工程安全、醫療衛生和防震減災工程等方面的專家及防震救災隊伍支援幫助災區全力開展抗震救災工作。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市委、市政府立即緊急部署:舉冰城之力,一切為了災區,一切服務災區,盡最大努力向災區提供抗震救災所需要的人力、財力、物力。
14日,哈爾濱市迅速調集500名特警和消防官兵攜帶通信、搜救器材,破拆、照明等搶險設備,於凌晨4時30分分乘專機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14時14分趕到都江堰災區,立即投入搶險工作。其中200名特警隊員被劃撥為全國混合救援隊第一大隊,立即啟程,徒步趕往受災最嚴重的汶川縣渦口鎮。
這一天,哈爾濱市派出一支由12名骨外科、腦外科、普外科、胸外科等專家組成的醫療隊,攜帶全市衛生系統首批捐款60萬元,趕赴成都。
這一天,市直機關支援四川地震災區捐助儀式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辦公區同時啟動。僅1天時間,市級領導班子全體成員及市直機關乾部職工共捐款近400萬元人民幣。
盡最大努力為災區人民奉獻愛心,盡最大可能為抗震救災多辦實事———這是市委、市政府的決心,更是冰城市民全力以赴的行動。
15日,市政府召開第26次常務會,專題研究部署支援災區抗震救災工作。會議確定,成立市支援災區協調領導小組,針對保障災區救援和生活用品等急迫需要,及時會商,每日協調,周密部署,科學調度。
市委、市政府已准備好,各有關部門已准備好,市民已准備好,冰城已准備好———衛生部門組織醫療隊伍,准備好醫療設備和藥品,隨時准備趕赴災區;民政部門充分准備衣被、帳篷、食品等救災物資,隨時准備支援災區;公安部門組織好搶險隊伍和設施,作為總預備隊,隨時准備參加災區搶險工作……
這一刻,冰城上下,湧動的只有一個信念:天變不足畏,哈爾濱人民永遠和災區的兄弟姐妹心連心、手牽手、肩並肩。
16日,市委、市政府作出決定,首批支援成都抗震救災資金和物資共計1027萬元,其中包括:市財政安排抗震救災資金200萬元已電匯成都市政府辦公廳,運載帳篷、被褥、毛毯等價值327萬元的抗災急需物資已包機運抵成都市,哈爾濱市紅十字會向成都市紅十字會捐贈的200萬元已匯出,由哈爾濱市紅十字會組織的價值300萬元的藥品等救災物資,已運往成都市紅十字會。在同時發出的慰問信中,市委、市政府表示,哈爾濱市將根據成都市災區人民的需要,積極組織救援物資,並將陸續運抵成都。
抗震救災工作不停,支援災區工作不停———這是市委、市政府的決斷,更是冰城市民的心願。
18日,市支援災區協調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做出進一步部署:下一步支援災區的任務很重,要求更高,有關部門要根據災區的實際情況需要,把支援重點向安置災民、治療傷員、防疫防病、重建家園等方面轉移,並圍繞這些重點做好全方位的支援准備工作。
截至20日,市救災捐贈接收辦公室和市慈善總會共收到支援災區捐款累計達3362萬元;市紅十字會收到捐款達1760萬元。
今天,1000餘噸大米將從哈爾濱市啟程運往災區。
災難不可怕,攜起手來就能共渡難關。來自冰城各個角落的溫暖與關愛,正源源不斷地匯成河流,匯成大海。
冰城與四川,雖山水迢迢,但此時此刻,面對災難,我們分明能夠更加清晰地聽見彼此的呼吸、彼此的心跳。我們與災區人民心靠得更緊。
不畏艱險、勇於犧牲。災情就是出征的號角:地震專家、公安巡防特警、消防戰士、白衣天使從冰城向四川強力進發
12日14時28分,處在中國東北部的哈爾濱,一個普普通通的年輕人、市消防支隊太陽島中隊指導員張亞軍正沈浸在即將新婚的喜悅中。
沒有預感,沒有征兆———
電波、屏幕、網絡,舉世震驚的災情瞬間傳遍世界,一場全國緊急救援迅即展開。
沒有號令,沒有組織———
張亞軍默默地收起結婚請柬,寫申請、穿軍裝、打背包,做好了開赴前線的一切准備。
沒有遲疑,沒有猶豫———
14日凌晨2時45分,市119指揮中心傳來命令:張亞軍隨救援部隊開赴抗震救災前線,他甚至沒有來得及和戀人告別。
突如其來的地震災害,就是出征的命令。
地震專家、公安巡防特警、消防戰士、白衣天使……此刻,近700名救援人員跨越3000公裡的距離,衝破萬水千山的阻隔,向災區火速集結,強力進發!
他們中,有剛剛給孩子斷奶的媽媽楊丹,有妻子已懷孕兩個月的准爸爸繆麟,有撇下重病母親的潘曉峰,有已轉業又重回軍營的『自願兵』潘明華,有為上前線瞞報3歲的醫生遲長平……這一刻,所有人想到的只有大家,沒有小家;只有災區,沒有自己。這一刻,冰城人民與四川人民跨越千山萬水,心手相連,並肩而戰。在北川、在綿竹、在什邡、在汶川、在都江堰,冰城救援隊高擎旗幟,滿載980萬哈爾濱人民的深情厚誼,勇往直前,不畏艱險,融入全國支援四川災區的如潮大軍。
16日15時許,哈爾濱市救援隊員到達汶川三江鎮,成為進入這一重災區的第一支隊伍。不顧長途跋涉的勞累,不顧水米未進的飢餓,餘震中,冰城專家完成首份震災損失評估報告,為救災贏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廢墟裡,消防戰士、公安乾警奮不顧身,從『死神』手裡搶奪生命;手術臺上,白衣戰士兩天兩夜不曾合眼,挽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截至昨天,哈爾濱市救援隊已從廢墟中搶奪出200餘人;醫療隊已診查病人460餘人次,會診225人次,參加院前醫療急救2次,實施手術34例。
14日凌晨,得知哈爾濱市搶險救援隊就要出發,市消防支隊司令部戰訓科副科長李洪濱,立刻帶上早已准備好的胰島素趕到集合地點。從災情發生的那一刻起,他就瞞著妻子,偷偷准備好一個月的藥量,隨時帶在身邊。記不清這是第幾次請戰,又第幾次遭到拒絕,戰訓科長把他擋在出發的隊伍外,反復勸阻:『你有糖尿病,不適合到災區。』『我有基層工作的經驗,有搶險救災的指揮經歷,即使不能出力,也能在前線給指揮官提點建議。』直到登機前,李洪濱纔給妻子馬麗艷打去電話,將赴川的消息告訴她。
第一時間,第一個報名。市第一醫院醫生李志翔,已不是第一次身赴險境。2003年,在抗擊非典的關鍵時期,他也是第一個報名,對進出機場的發燒人員進行體檢。在帳篷內搭建起的臨時手術室、在隨餘震頻發晃動的手術臺,李志翔和醫療救援隊員顧不上吃飯,沒時間休息,治療病人、緊急會診、實施手術……從凌晨忙到深夜,再從黑夜忙到黎明。
這是一次讓高強終生難忘的經歷:16日下午2時,他正在為一例危重病人實施手術,餘震突發,強烈的震感使手術臺劇烈晃動,護士問他是否要撤離,『繼續手術!』高強語氣堅決而鎮定,『我是醫生,不能把病人撂到手術臺上。』
一個個廢墟深處的同胞,被一只只有力的臂膀緩緩地托起;一個個傷情嚴重的傷員,被一雙雙堅定的手從死亡的邊緣拉回。
在前線,在地震災區的一個個街區、一座座鄉鎮,在房倒屋塌的一處處廢墟,來自冰城的救援英雄,以甘於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描畫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抗災圖。
年邁的父母,直到看電視纔知道兒子已趕赴災區;年輕的妻子,一連幾天得不到丈夫一個平安的消息。
『我們時刻掛念他們的安危。但一想到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獻上一份力,我們為親人驕傲。』在後方,在幾千裡外的祖國北疆,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家庭,一位位普普通通的市民,正以深明大義、顧全大局的高尚情懷和堅強意志,成為最大的『給養站』,為前方將士輸送勢不可擋的力量。
勇擔責任,回饋社會。災情就是生產訂單:災區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產什麼!哈埠企業加班加點連夜生產災區急需救援物資
4000多公裡之外的地震波到達哈爾濱也許會最晚,但哈爾濱馳救災區的反應卻是『生死時速』。
16日下午,一架從哈爾濱起飛的銀色波音747飛機穿雲破雨、跨越大半個中國,穩穩地降落在成都雙流機場,機上是哈藥集團為汶川地震災區緊急提供的108噸藥品。
作為國內首個包機向災區運送捐助物資的企業,哈藥集團在向國人展示『哈爾濱速度』的同時,也傳達出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危難面前,哈爾濱企業始終把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
『災區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產什麼。』連日來,哈市企業加班加點連夜生產災區急需救援物資。在隆隆機器聲中,在幾尺機臺上,打響了一場又一場抗震救災攻堅戰。愛與責任在冰城的一條條生產線上交融、傳遞。
災情發生的第二天,哈藥集團三精制藥立即調整了生產結構,『全天候』生產災區急需藥品。已進入銷售淡季、壓縮產量的防流感、病毒的柴連口服液、雙黃連口服液,全面恢復生產;利於長途運輸的塑料瓶大輸液,加班搶產,工人24小時作業;用於抗菌消炎的抗生素粉針、頭孢系列從早7時至晚22時『大班』生產,阿莫西林等口服制劑也在明水分公司開足馬力生產……就連因地震停產的成都三精藥廠,也在最短時間內恢復生產,產品就近供應當地受災群眾。
強震之下,房屋轉眼變廢墟,帳篷成了災區人民的棲身之所。作為國家商務部定點生產應急產品廠家哈爾濱帳篷廠,地震發生僅幾個小時後,就下達生產計劃單,著手備料、下料,准備增加庫存,以保證救災之需。13日、14日,整整兩個晝夜,70多名職工和6臺機器連軸轉,裁斷、鋪絮、機臺縫紉、剪斷線頭、整理打孔、檢查打包……針線細密,傳遞著對受災同胞的關心、關愛之情。
小小口罩是救援人員和災區人民阻隔疫病的第一道關口,一下子成了災區急需物品。災情,把哈爾濱市天使衛生材料廠推上了前線。15日22時,市經委下達加緊生產、提前交貨的指令,頓時使這家從事口罩生產的民營企業忙了起來。當值班人員把電話打進職工家裡時,無需動員,更不必多說,幾十名職工立即從家中奔赴位於王崗鎮的這家工廠,不到兩小時,26名職工全部集結在車間。25臺高速平縫機開足馬力,到次日清晨5時30分,職工們已趕制了1萬只16層厚的標准醫用口罩,僅用7個小時就完成了平日至少3天的工作量。
路斷山阻,直昇機成為災區救援的重要交通工具。求援的電話15日傳到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沒有二話,當天下午2時,兩架直九直昇機從哈爾濱騰空而起,奔赴4000多公裡外的四川地震災區。其中一架直昇機是當天11時30分從紮蘭屯趕回哈市的,機組人員僅用兩個半小時完成了飛機維修和檢修,來不及與家人告別,就匆匆趕赴抗災前線。兩天內,哈飛派出的直昇機已達7架。
『哈爾濱速度』的背後,展示出扶危助困的哈爾濱精神品格。在救災物品生產企業加班加點生產的同時,其他企業也在另一條戰線上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施以援手———慷慨解囊,把愛心化作募捐,火速支援災區。
哈爾濱愛達投資置業有限公司120餘員工向市慈善總會捐款502.28萬元,其中董事長顏立燕個人捐款500萬元;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冰城企業———泰富電氣有限公司向市慈善總會捐款561萬元,其中公司董事長楊天夫個人捐款500萬元,這筆錢將定向用於救助震區傷殘兒童及孤兒;雖然在哈投資的工廠還正在籌建中,哈爾濱環球動力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榮鑫在地震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專程從香港飛到哈市,通過哈開發區向災區捐款100萬元人民幣。
血濃於水,情重於利。市場上是對手,災難來了是兄弟———16日,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公司進行了一次特殊的捐款,他們捐款的對象正是昔日的市場競爭對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此次地震中,東電遭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東方汽輪機廠幾乎被夷為廢墟。
市場無情人有情、金錢有價情無價。得知震災後,哈電集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幫助東電渡過難關。集團機關和企業員工們積極行動起來解囊捐款。白發蒼蒼的老職工來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來了、身處國外的職工委托同事的捐款來了……短短3天時間,哈電共為東電等災區企業捐款近700萬元,這些捐款中,500萬元專項捐給東電:我們都是中國人,什麼都阻不斷我們的血脈親情。
冰城有情,大愛無疆。災情就是奉獻的理由:援助災區的愛心洪流瞬間迸發,冰城人民再一次以自己的古道熱腸、熱血豪情書寫人間大愛
汶川大災,冰城大愛。
巴蜀大地橫遭浩劫,冰城市民感同身受。地震餘波未盡,愛心泉湧而出。隨著汶川特大地震的滿目瘡痍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傳來,密切關注災情的冰城市民挺身相助,賑災、義演、獻血、捐款……援助災區的愛心洪流瞬間迸發、激蕩全城。冰城人民再一次以自己的古道熱腸、熱血豪情書寫出與災區人民情同手足的人間大愛。
『震在汶川,痛在我心;守望相助,奉獻愛心。』汶川特大地震消息傳來當天,一封向汶川災區進行捐助的倡議信就在道裡區安松社區連夜印發。第二天一早,還散發著油墨清香的倡議信被送到社區每戶人家的早餐桌上。
20個月大的小女孩岳婉婷是出現在捐款現場最小的捐款者,姥姥仲集英鄭重地替她捐款2元錢。老人表示,雖然全家5口人一個月只有1000餘元的收入,甚至沒能力給孩子買件玩具,但是受孩子媽媽的再三囑托,一定要以小婉婷的名字為災區居民獻上一份愛心;81歲的王旭陽大娘是捐款現場年齡最大的,當了20年居委會主任的老人是一位烈士遺屬,看了電視後再也坐不住了,堅持要從每個月260元的遺屬費中省出20元獻給災區人民。在短短30分鍾內,100多位社區群眾捐獻出5元、10元、100元……雖然數額不等,但卻共同表達了與災區人民同風雨共患難的真情。
目光向汶川災區聚焦,愛心從四面八方匯聚。連日來,這樣的場景、這樣的畫面,在哈爾濱的廣場、街頭、機關、企業、學校、社區不斷地重復上演。捐款臺前,一個個鏡頭讓人動容———
『我要捐房子!』市紅十字會捐款現場,市民鄭大爺的話讓工作人員和前來捐款的市民一下都愣了,帶來了房子產權證和鑰匙的鄭大爺說,他沒有什麼錢,但有一套面積50多平方米的私產房,他想把這套房子捐給市紅十字會,賣掉後全部捐助災區。
在北環商城捐款現場,一位7旬老大娘蹣跚走到募捐箱前,從兜裡掏出一卷錢。這一卷錢當中,有2角的、5角的、1元的,一共21元錢。後來得知,這位老大娘平時在商城附近以撿廢品為生。
一筆特殊的捐款讓香坊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幾度哽咽。家住四史街78號的36歲居民孫洪利身患肺癌晚期,與兒子相依為命,多年來一直受社會和好心人的照顧。他決定在自己身後將眼角膜和有用的器官捐獻出來,以回報這幾年來社會各界的關愛。近幾天,孫洪利從廣播中聽到四川突發地震災害,決定在辦理遺體捐贈的同時,再從自己的醫藥費中拿出20元錢捐助災區。
『我們不在四川,但我們的心與你們一起跳動;我們的錢不多,但我們的愛一定要表達。』從捐助災區活動啟動至今,這樣的感動時時刻刻充溢著整個冰城———
市紅十字會的募捐熱線24小時響個不停,每天的愛心捐款都在百萬元以上,而募捐簿的近四成簽名都是『雷鋒』、『退休工人』、『無名氏』等匿名、化名;
在市紅十字中心血站,冰城志願獻血者的長隊排出幾十米,數量是平日的數倍,血液庫存已飽和,醫生只好不斷地勸獻血者登記預約等待通知;
中小學生開展了『百萬中小學生與災區人民心連心』活動,將自己創作的書畫作品、工藝品進行義賣,所得款項捐給災區;
哈工大調整對災區的招生政策,學校承諾對第一志願報考並達到調檔線、專業服從調劑的考生全部錄取;
市建委啟動緊急預案,對全市76個項目上百個在建工地從事建築務工的四川籍農民工提供幫助,如要回鄉,可由建設單位和施工企業立即結算工錢;
為救助災區孤兒,冰城媒體與災區媒體互動,發起『懷抱行動』,號召市民認養災區孤兒,行動第一天,就有500名市民報名要求認養,如今,報名市民已達5000多名……
一個最小的善意,乘以13億,就會變成愛的海洋;一個天大的困難,除以13億,就會變得微不足道———數百萬冰城市民以聚沙成塔的傾情奉獻,鑄就了對汶川震區的真情大愛。
大災無情,大愛無疆。哈爾濱、汶川,這兩片分別位於祖國東北和西南的土地,從未走得這樣近,顯得這樣親。
白山黑水臂挽巴山蜀水,關東父老情系川北兒女。從地震波傳來的那一刻起,遠隔萬水千山的冰城、汶川就已血脈相通,心手相牽。地震能讓山河破碎、骨肉分離,卻更能讓兩顆蘊藏著同胞情誼的心震蕩出同一節拍:心心相印,彼此溫暖。
我們心懷堅定的信念———
我們彼此的溫度一定會讓我們走向最後的勝利,重新建起美麗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