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醫大一院赴四川地震災區救援紀實
2008-05-23 16:49:50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劉濱竹 許延慶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23日訊 17日12時50分,哈醫大一院接到省衛生廳緊急通知,要求醫院選派ICU和腎內科醫生各4名,疾病控制人員1名,趕赴四川參加緊急救援;18日19時,承受巨大傷員救治壓力的四川華西醫院給哈醫大一院院長周晉打來求援電話,希望能夠支援3名ICU醫生;19日14時30分,哈醫大一院院長周晉親自率領21人的醫療隊登上了飛往成都的航班……截至發稿前,哈醫大一院共有49名醫護人員分四批趕赴抗震救災一線,是我省派出醫療隊最多的一家醫院。隊員們拋下年邁的雙親、襁褓中的嬰兒、新婚的愛人,馳援災區,參與到這場挑戰生命極限的生死大營救。

  『帳篷診室』開出首張處方

  經過10個小時的奔波,17日23時30分,哈醫大一院首批醫療隊的9名醫護人員抵達成都雙流機場。他們沒有停留,馬上乘車奔赴什邡市。路況很差,有的路面是被地震震裂後剛剛被修好。

  狂風大作,大雨傾盆。18日1時08分,隊員在昏昏欲睡中,不知不覺地經歷了到達災區後的第一次餘震。隊員們後來纔知道震級達到6.0級。

  18日0時30分,醫生們日夜兼程到達什邡市第一人民醫院,距離汶川震區只有50公裡。在大馬路上,天天擺弄手術刀的醫生們笨手笨腳地動手搭起了帳篷,地上鋪幾塊磚,再墊上木板。

  滿頭大汗的隊員們剛想喘口氣,這時,一位患者走進帳篷,泌尿內科醫生邸波平生第一次在『帳篷診室』中為患者看起了病,並開出了到達災區的第一張處方。

  『我經歷過抗震救災,我先上!』

  穆麗煥是在醫療隊中年齡最大的一人,她雖已年過半百卻一點也不服老,一來傷員她總是衝在最前面。

  與其他隊員相比,她的經歷很特殊。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她就曾以醫療隊員的身份趕赴災區,參與營救。30多年過去了,當聽說四川又發生地震時,她又是一馬當先,再一次成為抗震救災醫療隊的一員。

  19日9時,一輛救護車拉著警報飛馳而來。『有傷員來了』,不知誰喊了一聲,話音剛落,穆麗煥老師又衝出了帳篷。

  餘震中度過不眠之夜

  隊員們除了要搶救傷員,還要負責指導防疫工作。19日,醫療隊接到去什邡市人民醫院第一分院指導防疫工作的命令,那裡距離災區很近。一路上,隊員們眼見之處都是倒塌的房子和圍牆,陣陣出殯的嗩吶聲從遠處傳來,讓隊員的心情變得格外沈重。

  在地面不停地晃動和不時掉下的磚石中,隊員們冒著餘震帶來的危險,到達醫院後,為醫院設計出三套緊急防疫方案。

  在災區餘震不斷,從膽戰心驚到習以為常,隊員們心情起伏不定。尤其到了晚上,隊員們根本睡不踏實,每晚都是不眠之夜。

  『媽媽,別丟下我!』

  地震發生後,越來越多的災民被援救出來,醫護人員急度缺乏。

  20日12時45分,哈醫大一院院長周晉的電話響起:『護理人員緊缺,急需增援。』這是來自四川成都華西醫院的緊急求助電話,目前該醫院聚集了眾多來自災區的急重癥患者。

  13時,正在ICU病房中查房的護士王慧突然接到通知:到醫院辦公樓集合去成都。來不及換下隔離服,她套上一件白服一溜兒小跑奔向辦公樓。

  13時30分,接到通知的21名護士全部集合到位,由於事發突然,有的身穿白服,有的身穿便裝,大家都是一臉焦急。剛下夜班的張紅霞帶著簡單的行李,從家中趕到醫院。就在她准備登上汽車時,見到了隨後趕來的丈夫和女兒,女兒拉著她的衣角,哭著說:『媽媽,別丟下我,能不能不去。』張紅霞推開女兒,內疚地望了丈夫一眼,轉身上了汽車。

  回國醫生轉機赴災區

  『我們21日凌晨到達成都華西醫院後,前一批趕來的十幾名醫生已經各自的崗位上持續工作了十幾個小時。』哈醫大一院王永晨副院長在電話中告訴記者說,三名ICU病房醫生,從20日中午全都進入華西醫院ICU中的隔離區,一直都沒有出來。

  援救隊員中還有一名『編外』隊員:ICU病房主任趙鳴雁。20日剛剛從加拿大學習回國,准備在北京轉機回哈爾濱。她聽說了四川災情,就臨時換乘飛往成都的飛機。來不及和同事們說句話,21日一大早,趙鳴雁換上了隔離服就進入了ICU病房中,至今仍在ICU病房隔離區中照顧重度感染的病人。

  22日18時,為了了解前方救援的新情況,記者依次撥打了幾名醫生的手機。『我正在搶救病人,一會說吧』電話那端中傳來這樣的答復,醫生們還在忙碌著……

  22日,醫大一院全體黨員一次為災區捐款50餘萬元。全院職工累積捐款已達130餘萬元。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