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8日訊 在道外區仁裡街道辦事處仁裡小區棚戶區改造拆遷中,一位居民組長送來了一面禁火旗。經過風吹日曬這面旗已經陳舊,但黃色的綢鍛上紅色的『禁火』兩字清晰可見。它見證了仁裡地區的防火歷史,也埋藏著一段段感人的鄰裡故事。
據老居民委主任楊永寧介紹,禁火旗大概流行於九十年代初期,當時的南新街以北至靖宇街,南十四道街至南十六道街,都是有著近百年歷史的二層小樓和平房。窄小的院落一個挨一個,房頂上堆的是木柴,棚裡儲藏的是燃煤,不少居民家的棚廈裡還住著人。人員稠密,居住環境差,防火形勢十分嚴峻。為了警示居民,每到大風天委主任就分頭到居民大院通知,挨家挨戶囑咐,大風天不要生火做飯,組長及時懸掛禁火旗,風小後再收回防火旗。
這次動遷的南十五道街165號的組長吳大媽告訴記者,她在這居住五十多年了,當組長四十多年,現在告別了棚戶區,再也不用掛禁火旗了,懸著幾十年的心纔真正放下。原本住在184號的黃俊林說,棚戶區的居民生活水平都不高,但覺悟高,防火意識強,記得去年有一家居民的煙筒油子冒火,鄰居們紛紛趕來滅火,有的上了房頂,有的往上遞水,水桶臉盆都派上了用場,甚至還有人拿出了成袋的大粒鹽往煙筒裡撒,這些土辦法和居民的齊心合力有效遏制了一些火災事故的發生。
隨著棚戶區的改造,禁火旗在仁裡小區也成為歷史,但它卻留在人們的記憶中,那上面有濃濃的鄰裡情。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