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專家獻計獻策 發掘流人文化 建設邊疆文化大省
2008-05-28 13:54:23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專家學者會聚一堂 暢談『流人文化』

  東北網5月28日訊 題:專家學者獻計獻策發掘傳承流人文化建設邊疆文化大省

  ——全國文史研究(流人文化)學術研討會側記

  記者 印蕾

  『蠻煙遷客淚,風雪大荒魂。』有學者這樣描述述流人文化的非凡與傳奇。近年來,流人文化的研究、挖掘、保護越來越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26日—27日,全國文史研究(流人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哈爾濱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位知名學者在共同研討『流人文化』的挖掘、搶救與開發的同時,也為我省發掘傳承流人文化、建設邊疆文化大省獻計獻策。

省文史館館員李興盛

  流人文化是創建邊疆今日新質文化的堅實基礎

  最早提出『流人文化』概念的學者、省文史館館員李興盛先生致力於流人文化研究已30載,李興盛先生認為,大量『術業有專攻』的流人到達龍江後,產生了流人文化,流放到黑龍江的流人與土著於此的當地人民相互作用,形成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結合體,就是流人文化。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流人創造了龍江的文明。龍江的流人文化也使得龍江地域經濟、生產生活方式、民俗等諸多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民族地域的經濟發展與民族之間融合。

  正因為流人文化是邊疆(包括黑龍江)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建邊疆今日新質文化的堅實基礎,可以提高流人所在地在海內外的知名度,而且可以開發旅游與文藝創作新資源,李興盛先生認為我省應深入研究並利用這種流人文化。


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林岷

  流人文化可豐富人文景觀內涵

  林則徐第六代嫡孫女、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林岷女士認為,流人所居住和生活過的地方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如將其開發為旅游資源,對於黑龍江省建設邊疆文化大省具有重要的意義。

  林岷女士認為,黑龍江的自然條件較好,大森林、大濕地、大湖泊等自然景觀豐富,比較而言,人文景觀較為缺乏。樹無根不深,一個地區要發展,也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做根基,豐富人文景觀內涵十分重要,而流人文化恰恰在此方面提供了良好的資源。

  『孤立的學術研究價值不大,將研究成果服務於現實是保護傳承流人文化更大的現實意義,』林岷說,『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之下,許多流人承受著千裡遷徙和異地生存之苦,且氣候惡劣,路途堅險,他們經受住了磨難,生存下來,有了自己生存的價值,成為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的功臣,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與物質財富,對於今人來說,用流人的精神激勵後人,鼓舞斗志乾好今天的事業是我們研究發掘流人文化的根本所在。』


南開大學教授來新夏

  流人文化研究普及任重而道遠

  著名歷史學家、南開大學教授來新夏認為,研究流人文化的學者需具備的一個條件是,研究者應久居邊遠戍地,對流人生活背景,歲月煎熬,有親臨其地的切身感受,有一種為不幸者存史的激情衝動,以真摯的感情去探討、研究。黑龍江是流放大區域,特別是清代,許多流人來到這片土地,這為黑龍江的學者研究流人文化提供了先天的物質條件,以李興盛先生為代表的很多學者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來新夏教授說,我們國家開始流人文化的研究工作始於上世紀70年代,基本是和改革開放同步進行的,這是由於此前因為種種原因大家避諱談『流人』,更談不上研究『流人文化』,也就是說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流人文化的研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現在召開的這個研討會也可以說是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一種方式。當然,流人文化的研究也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除了專家學者繼續進行深層次的挖掘,還要通過廣泛的社會宣傳將其普及,讓老百姓知道,這樣纔可以把精神文明轉化為物質文明。

  『我相信黑龍江省可以利用好流人文化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促進邊疆文化大省的建設。』談到『流人文化』的未來,這位年過八旬的老學者信心十足。

責任編輯:邵月明

【專題】為龍江喝彩——改革開放30年龍江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