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一心鄉民主村的農民在整理膜下滴灌設施。
東北網5月29日訊 黑龍江省西部地區『十年九乾旱』,當地的農業生產年年都因乾旱遭受不小的損失。但當地的農民卻沒有在困難面前止步不前,他們結合當地的生產實際,積極采用非工程抗旱措施,使有限的水源發揮最大的效能,使自己走出了『靠天吃飯』的窘境。
玉米膜下滴灌農民遇旱不慌
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一心鄉民主村順利屯,村民楊存軍正在『侍弄』他家的40畝地。和以往不同的是,播種後的壟臺兒上又鋪設了一條大拇指粗、黑色的滴灌帶,還覆上了一米來寬的白色塑料薄膜。他向記者介紹,這是玉米膜下滴灌技術。
雖是滿面塵土,卻無法遮掩楊存軍的笑顏。『能不高興嗎?一畝地能多掙300多元,22畝地就將近7000多元。現在累點,以後就省事了,鏟地趟地都省了。你看我們家的苗已經三寸多高了,旁邊沒扣膜的剛剛出苗,得差20天呢。』離老楊家不遠,縣裡來的農技人員在現場指導農民們安裝滴灌系統,在播種、施肥、鎮壓後,小四輪牽引的覆膜機將鋪設滴灌帶、覆膜一次完成。
大慶市農委總農藝師張士民介紹,大慶位於西部旱區,十年九旱,幾年來大力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每年都打抗旱機電井,截至去年,共建設抗旱保收田410萬畝,佔850萬畝總耕地面積的44%。但是采取漫灌、噴灌的方式,對玉米等高棵作物抗旱效果不理想。今年市裡推廣玉米膜下滴灌項目,以科技含量較高的節水灌溉方式彌補傳統抗旱方法的不足,共落實玉米膜下滴灌面積23.2萬畝,建設高產穩產農田,發展現代農業,這一面積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的。他說,采用膜下滴灌,水直接澆到作物的根部,有覆膜又可減少水分蒸發,灌溉效果好,還節約了水資源;玉米滴灌覆膜不用鏟不用趟,省工省勞,還能增溫保?,擴大了抗旱井的控制面積,一口井最多覆蓋500畝的膜下滴灌面積。
隨行的大慶市水務局負責人給記者算了幾筆賬,大慶市23.2萬畝玉米膜下滴灌面積,省、市、縣共補貼4640萬元,這筆資金使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惠農利農。玉米膜下滴灌畝產可以翻一番,畝均增產800公斤,增收可達2.3億多元。這23萬畝玉米的總產相當於原來的46萬畝耕地的產量,在保證玉米總產量的前提下,相當於騰出了23萬畝的耕地,可以種植其它經濟作物,又是一塊較大的增收空間。滴灌用水量是漫灌的1/7、是噴灌的1/2。每畝可新增產值近500元,扣除多投入的140元,玉米膜下滴灌比玉米常規栽培每畝純增加收入360元。23.2萬畝玉米膜下滴灌,一年可為農民純增收入8000多萬元。
從大慶市大同區林源鎮新村一路向東,不一會兒,2300畝連片玉米膜下滴灌項目區就進入視線。遠遠望去,嫩綠樹帶環繞下,千畝良田宛若一潭湖水。這片由新村的106戶村民連片種植而成的玉米地,是目前大慶市最大的玉米膜下滴灌種植區。今年『扣』了10畝地的村民包亮告訴記者,去年遇到了嚴重旱災,雖然有抗旱井,可采用漫灌,一天一夜一口井只能澆二三十畝地,莊稼渴得直『冒煙』,人急得直上火。今年采取膜下滴灌,每畝地只需花50多元錢,其餘的政府給補貼,這回好了,一口井可以澆二三百畝地,效率高了不說,還節約水,再遇到旱災就不用著急忙慌的了,種了一輩子地,纔敢說旱澇保收哇!
初步估計,2300畝玉米膜下滴灌項目區可幫農民增收70餘萬元。
水田實行『控灌』不再『望天興嘆』
慶安縣平安鎮安平村村民姜振纔祖祖輩輩都是種水田的。自他從事農活的第一天起,他就認為『水稻,水稻,水足了纔能出稻』。然而有一天,他發現,種水稻有時竟然還要故意『旱』著,這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記者日前隨『龍江水利建設西部行』采訪團來到位於安平村的黑龍江省水稻灌溉試驗中心,站長郭彥文向我們介紹了節水新技術——控制灌溉。郭站長先給我們念了一首打油詩,它通俗地解釋了這一水稻節水灌溉新技術:返青地濕潤,田乾裂細縫;?初建水層,汪水不露泥;?後需重控,田乾裂粗縫;降雨巧利用,節水促調控;黃熟防早衰,再灌一茬水。
老郭神秘地說:『水稻不需要總是泡在水裡,該旱也得旱著。』這種控制灌溉的灌溉方式還能促水稻早熟,而且能抗倒伏、抗稻瘟病等。
郭彥文給我們算了一筆賬:田間淨定額用水基本在每畝350~450立方米之間,每畝比常規灌溉節水170多立方米。同時,與常規深水灌溉比,地表積溫提高,畝可增產25公斤左右。用水減少又節省了提水動力費,據測算,每畝地增收140元。老郭家種了200畝地,就能增收2.8萬元。
慶安縣種植水稻已有100年歷史。現有水田117萬畝,同行的慶安縣水務局局長王權海說,水稻是慶安縣的『立縣作物』。近些年來,水資源總量不斷減少,需水量卻越來越大。『控灌』技術解決了這一矛盾,讓農民嘗到了節水的甜頭。為了推廣水稻『控灌』技術,縣裡組織農戶現場參觀,用農民身邊的典型現身說法。此外,還組織全縣典型示范戶到和平灌區水稻灌溉試驗站進行培訓,讓他們不但從理論上理解水稻節水控灌技術,更重要的是掌握實際操作本領,在沒有儀器的情況下,用目測等土辦法,把握、控制好灌水時間和灌水量。
在推廣水稻『控灌』技術的同時,慶安縣還大力開展節水工程建設,建立了較完善的防滲體系。記者來到位於秦家鎮民興村境內的幸福灌區,只見襯砌一新的乾、支、斗、農渠縱橫交錯,水閘門連接著稻田與渠道。據介紹,從1998年起,黑龍江省首次在和平灌區建立國家級節水示范區。目前,示范區總面積達5.2萬畝,已完成乾、支、斗、農渠防滲渠道襯砌48條,總長78公裡,工程配套率達80%。據近5年的運行觀測,滲漏損失減少了60%,渠道流速提高30%,按一次輪灌周期7天計算,可縮短灌水時間兩天。
節水工程實施後,實行合理灌溉,改善了水土條件,使光、熱、水、土資源合理配置,生態環境實現良性循環,對農業結構調整、區域經濟發展、農民增產增收等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實現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和可持續利用方向轉變的重要途徑。同時節水灌溉配套工程的建設,給項目區人民的生產、生活、交通等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改善了項目區人民的居住環境。示范項目實施後,具有增產、節水、節能、節地、節勞等作用。年可節水375萬立方米,年增產水稻200萬公斤,年總增經濟效益33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