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盤點黑龍江省歷史文化系列資源
2008-06-01 15:32:34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章海寧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挖掘與利用』被列為我省思想文化戰線2006年首批啟動的一號課題。課題組抽調精兵強將,深入全省進行深入調查,對黑龍江歷史文化進行系統梳理,經專家學者的多次研討、論證,前不久,課題組對『黑龍江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挖掘與利用』提出報告。這在東北三省乃至全國尚屬於首次,課題組的報告,從戰略高度為我省文化建設理清了思路。根據這個報告,我省的歷史文化資源共分十大系列。本報記者根據課題組的報告,與讀者一起來了解黑龍江歷史文化資源。

  一、民族歷史

  源流系列

  很多不了解黑龍江歷史的人將黑龍江歸入蠻荒之地,這實在是一種無知。我國考古學界泰斗蘇秉琦先生指出,中華文明的產生,不在中原而在北方。

  課題組的報告說,黑龍江流域的考古發現也印證著黑龍江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較早進入了文明時代。1996年,考古學家測定出阿城交界鎮石灰場洞穴遺址出土的梅氏犀化石及若乾有人工痕跡的石制品,其梅氏犀的年代距今有1.7萬年。距今約6000年的密山肅慎先民的新開流文化遺址,其存在年代大約相當於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遼西地區的紅山文化、山東半島的大汶口——龍山文化。約6000年的東胡族系昂昂溪遺址,廣泛分布於嫩江流域。位於肇源縣民意鄉白金堡村的白金堡遺址,是一處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經青銅器時代到早期鐵騎時代(絕對年代距今4000至2000年)的大型原始聚落遺址,是目前發現的黑龍江流域最早的文明社會。

  二、民族民間非物質

  文化遺產系列

  黑龍江是多民族聚居的邊疆省份,又是移民省份。漢族佔全省總人口的90%以上。少數民族雖然人口偏少,但種族較多,主要有10個世居少數民族:滿族、回族、朝鮮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柯爾克孜族、赫哲族、錫伯族。

  在全省重點少數民族及漢族文化遺產資源區域普查基礎上,初步梳理出如下重點保護、挖掘與利用的資源:滿族薩滿福話、女真譜評、寧古塔民間文學、海倫剪紙、方正剪紙、肇源古建築彩繪、蘭西掛錢、鄂倫春族樺樹皮鑲嵌畫、魚皮鏤刻黏貼畫、樺樹皮畫、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楊小班鼓吹樂棚、鄂倫春族贊達仁、興安嶺森林號子、赫哲族嫁令闊、蒙古族四胡音樂、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韃子秧歌、滿族東海莽式舞、鄂倫春族薩滿舞、鄂倫春族呂日格仁舞、赫哲族薩滿舞、望奎皮影戲、東北大鼓、東北二人轉等。

  三、文化名人系列

  黑龍江先民曾在黑龍江這『幽都之北』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燦爛的精神文化,也使後來的人循其蹤跡,對這塊土地不斷地留下記憶和評說。漫長的歷史中,許多言語化名人用他們的詩詞歌賦、論說著述、文學、戲劇、繪畫、書法、音樂、歌唱、表演等諸般纔藝,以及軼聞遺事為這塊土地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文化名人系列的深入發掘不僅可以使黑龍江人文色彩更濃厚,而且對於黑龍江經濟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人是提昇地域文化的名片和品牌,其超越常人的輝煌成就如同夜空裡的繁星,引人景仰。名人效應在當代不僅具有增強地方文化軟實力加深其內涵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強的經濟拉動力量。

  該系列以古代、近現代、當代三個歷史分期為切入點,保護挖掘名人遺址遺跡、作品、行蹤、軼聞、手跡以及實物等方面,根據文化名人歸屬的文化領域再組成系列,進一步細化。

  四、中外文化交流系列

  近現代以來中外文化匯萃、華洋雜處的歷史,使黑龍江在文化方面形成全方位的輻射力。

  起於近現代的中外文化交融,使黑龍江地區成為東北城市化進程中的受益者,是當時遠東地區最具開放活力和時尚元素、最具藝術氣質與創意精神、最具文化消費意識和浪漫色彩的地域。

  一些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中由廣大人民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成為黑龍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色資源留存了下來。

  黑龍江城市文化進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人物、文獻資料、實物、遺址遺跡等,均構成了近現代中外文化交流系列一定的資源儲備。應優先保護搶救俄僑文化、猶太文化,挖掘朝、日、美、英、法、意大利、波蘭、捷克等國文化,優先研究電影文化、宗教文化、文學、音樂舞蹈文化、戲劇戲曲文化、繪畫攝影廣告文化、建築文化等城市文化范疇,使文獻資料、實物、遺址遺跡得到有效的利用。

  五、紅色歷程系列

  該系列應加大對滿洲省委舊址、馬迭爾賓館、哈爾濱侵華日軍731部隊遺址等舊址的保護和挖掘力度。應重點關注中國共產黨員與共產國際之間形成的『紅色通道』、滿洲省委的故事、劉少奇的故事、東北抗聯以及中朝、中韓人民共同抗日的故事,黑龍江指揮中心的故事。

  六、流寓文化系列

  自西漢以來,歷代客寓黑龍江的流人對地域文化發展起到了特殊作用。

  有清以來,向黑龍江遣戍流人數量超過任何朝代。流人後裔亦加入到黑龍江文化建設上來。黑龍江因其邊疆的特殊地緣關系,形成了獨特的站人文化,也稱『站丁』文化。站人,是對古代驛站站人及家屬的統稱。

  流寓文化是黑龍江獨特政治、歷史、地理多種因素形成的獨特文化陳跡。『流寓文化』有獨特的歷史研究價值,寫就了黑龍江移民生存發展的輝煌一頁。

  該系列重點放在古代被罪之權臣顯貴、被扣留使臣、亡國之君所創造的流人文化、站人文化以及『京旗還屯的』京旗文化、柯爾克孜族文化,近現代山東、河北移民創造的實業興邦的『闖關東』文化上。集中在遺址遺跡、文獻、居住群落、口述等范疇。這些黑龍江獨有的文化資源集中體現了黑龍江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拓精神。

  七、重大歷史事件系列

  黑龍江這塊土地一向被世人稱作『神奇的土地』,大自然的恩寵使其有著豐富的地上地下資源,地處邊疆的地緣政治又使這裡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內經歷了很多不同凡響、震驚中外、影響深遠的大事件,使黑龍江在某些歷史瞬間,回蕩著激越、神秘、自由、悲壯、震撼的音符。

  課題組梳理出的重大歷史事件有:金兀術與紹興和議、亦失哈八下東洋、黑龍江將軍、辛亥革命先驅熊成基、伍連德撲滅東北三省鼠疫、中東鐵路事件中的韓光第、江橋抗戰、猶太鋼琴家西蒙·加斯普綁架案、五頂山事件中的常隆基、李兆麟將軍遇害案等。近現代以來,黑龍江發生了還包括范斯白間諜案、王崗事件(偽滿第三飛行隊起義)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

  八、開發建設系列

  黑龍江的開發建設在經歷了渤海、金代兩個高峰後,到了元明之際呈下降趨勢。除農業開發,清代黑龍江出現了金礦、煤礦開發。建國後,國家組織對黑龍江進行大規模、多領域的開發建設,使黑龍江成為新中國糧食、木材、石油、煤炭、重工業基地。與其接續的還有知青文化以及後來的大慶開發建設、大興安嶺開發建設、伊春開發建設等。

  該系列應側重於挖掘北大荒轉業官兵、大慶石油會戰、大興安嶺鐵道兵、知青文化、伊春抗聯及林區文化,以及天保工程實施後創造的『人與自然和諧』生態文化、煤礦文化、哈爾濱工業文化。目前北大荒文化、大慶文化、大興安嶺文化、知青文化、林區文化,生態文化、煤礦文化、哈爾濱工業文化等在特定的區域空間形成了一定的紀念館、保存了一些遺址、實物、文獻,為開發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九、歷史文獻系列

  黑龍江地方文獻資源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及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長期以來沒有得到開發與利用。黑龍江近現代史的文獻『富礦』尚未啟動的事實,致使近現代文化史研究無法形成系統學科。有待挖掘的文獻具體表現在:(1)省博物館館藏全部俄文報刊,即哈爾濱歷史上出版的俄文雜志124份,報紙78種類。(2)省檔案館大量地方檔案應充分發掘。(3)市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料也有一部分保存在庫裡、等待整理和發掘,偽滿時期的資料,如滿鐵部分等。還有分散在全國各地的黑龍江地方歷史文化典籍資源。

  由於文獻存留時間較久遠,易酸化破損,作為一種文物急需以專業方式保護起來,而後加以挖掘與開發利用。重點挖掘俄文館藏,滿文老檔、猶太歷史1400份檔案,中東鐵路、東省特別區、濱江區等資料,偽滿鐵資料,以及黑龍江流人珍本文獻等。

  十、地域風情系列

  黑龍江是中國東北部邊疆省份,中國四個極點東極撫遠、西極喀什、南極三亞、北極漠河,東北兩個極點都在黑龍江境內。其冰雪資源堪稱全國之最。黑龍江自然山水的許多獨特之處使其生發出無窮的魅力,從而吸引了作家藝術家的目光,並通過文學藝術各門類的創作轉化成著名的人文山水,成為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該系列重點放在挖掘黑龍江以四季分明的歲時節令形成的農耕文化資源,以地形地貌、奇異天象等景觀為內容的景觀文化資源,以風物特產資源為特色的物產文化資源。集中挖掘黑龍江自然風光轉化為人文山水的地域風情文化,搜集整理歷代文化名人對自然山水風情歌頌、描述、紀錄的文獻資料,以及文學藝術作品如小說、詩歌、繪畫、雕塑、書法、音樂、歌唱等文獻遺存。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