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3日訊 哈爾濱市民王欣幾天前在單位附近的市圖書館借了一本抗震防災的書,3天後又在家門口的斯大林社區分館把書還了。這樣的社區分館在哈市已有10家,它們是哈爾濱市圖書館的一次次自我『復制』。該市通過實施圖書館總分館辦館模式,實行圖書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統一配送,通借通還,服務互動,使一座市級圖書館由『靜止』到活躍,遍地生根開花,為群眾鋪就了一張獲取信息、知識、財富的網絡,把束之高閣的圖書再次送回到人們身邊,百姓真正分享了公共文化資源。
近年來隨著哈爾濱市人口、城區范圍的日益擴大,平均57萬人有1座公共圖書館的現狀,已經無法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讀書需求。家住哈爾濱市道裡區地段北社區的居民孫祺是個『書迷』,上大學時他就經常『泡』在圖書館裡看書、學習。大學畢業後,由於圖書館離家較遠,坐公交車來回往返就需要2個小時,十分不方便,孫祺索性放棄到圖書館看書。據調查顯示,哈市市區內三分之二的讀者每次去圖書館借閱圖書至少花費2個小時。很多區級圖書館由於圖書更新慢、配套服務跟不上,基本處於『半關門』狀態。為數不多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點,使空間距離逐漸成為了市民進入圖書館的『門檻』。
為了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的作用,把公共文化服務延伸形成體系,讓市民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同時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哈市提出總分館辦館模式,確定了優先發展社區圖書館和基層圖書館的思路。在管理體制上,市館對區館由原來的業務指導變為業務領導;在資金投入上,市、區比例為6:4或7:3;市館負責圖書管理,區館負責報刊管理。分布上,以市圖書館為核心,按照哈爾濱市人口分布、城市發展規劃及圖書服務半徑的要求,形成區域中心分館、區館、社區分館三級服務體系,實行一體化管理,通借通還,資源共享,服務互動。
因地制宜的辦館思路,使得總分館制得以迅速實現。利用社區辦事處場地建館,不僅減少財政開支,而且能夠更好的方便群眾。但社區圖書館是一個新概念,社區乾部擔心其不能長久的發展下去,而且還要免費提供場地,開始並不情願。但隨著哈市首個社區圖書館——斯大林社區分館的開館,其他社區的乾部看到了給群眾帶來的益處,不但主動提供場地,還免除水電費用。一年多時間裡,省、市先後投入資金300餘萬元支持分館建設。哈市整合原有的區級圖書館,先後在道裡、香坊、阿城、南崗建立了10個藏書新、設備新、借閱一體化的規范化社區圖書館。每個分館備有閱覽座位30個、藏書4000餘冊、期刊48種、報紙25種,2臺電腦、定期更新圖書資源,365天向社區居民免費提供借閱服務,完全實現了總分館通借通還服務,極大的方便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據介紹,10家社區圖書館目前已借閱圖書8萬餘冊,接待讀者5萬餘人次。社區圖書館建設,也從最初四處選址建館,到現在社區主動找哈爾濱市圖書館要求建館。預計今年底,哈市的社區圖書館將再增加1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