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省率先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路途坎坷待突破
2008-06-03 10:09:4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宋丹輝 黃春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3日訊 作為創新和探索,2003年,黑龍江省率先在全國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時過5年,這一創新和探索進行得如何?

  五年探索效果顯

  在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進程中,農機作業合作社發揮了明顯的『火車頭』效應。

  20世紀90年代,黑龍江省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之後,土地經營規模明顯縮小,多是一家一戶用小型農機進行耕地。由於農機作業標准低,造成深耕面積減少,耕地抗旱抗澇能力低,土地『黃、硬、瘦』現象比較普遍。與此同時,全省大型農機保有量呈下降趨勢,當時現有大農機的潛力也發揮不出來。這些問題導致農業綜合效益無法提高。

  發展農業機械化,人、機、地三者必須緊密結合。為探索將這三者統一的有效形式,2003年,省政府投資1800萬元在克山、海倫、呼蘭、富錦4個縣(市)18個村進行農機作業合作社的試點。

  省農業機械化管理局副局長張侃介紹,經過5年的發展,黑龍江省農機合作社由少到多,由點到面,正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全省已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803個。 5年來,全省累計投入農機作業合作社建設資金11.7億元,其中農民投資5.6億元,佔總投資的48.08%。而且農機作業合作社都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進行裝備。目前,全省農機合作社有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1686臺,佔56%。新增大中型聯合收獲機1588臺。共配置7407臺科技含量高的新式農具。

  經過5年的不斷探索和創新,目前,全省農機作業合作社的經營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統一運營集約化生產。像克山縣北聯鎮新興村,就是由村委會組織村民將耕地全部交由農機作業合作社統一經營;二是土地入股,即部分村民以承包地作為股份自願加入合作社實行統管分紅;三是土地租賃,是由農機作業合作社租賃村民耕地實行統一經營;四是土地托管模式。如遜克縣乾岔子鄉乾岔子村的外出務工戶和貧困戶,將耕地全部交給農機作業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在實際生產中農機作業合作社基本實行了『六統一』,即統一停放保管、統一管理和作業指揮、統一作業質量和驗收標准、統一作業收費和結算、統一油料供應、統一保養和維修驗收標准。

  農業機械化管理局農機作業合作社試點辦公室主任馬柏濤說,據統計,2007年,全省農機作業合作社實現分紅資金達2000萬元,平均單股分紅1.7元。5年來,全省農機作業合作社創造總效益達6.5億元,試點村人均增收680元。從黑龍江省農機作業合作社走過的5年歷程可見,它發揮的積極作用越來越明顯。農機合作社使黑龍江省農業生產走上規模化、標准化和產業化的科學發展之路,為黑龍江省建設現代農業打牢了根基。

  前進障礙待突破

  但在當前的發展路途中,農機合作社也遇到了一個個障礙和難題,農機合作社仿佛走到了一個發展的十字路口。

  富錦市錦山鎮仁和村農機作業合作社已組建了4年。多年來,由於農民不認可,合作社的大農機多數都閑著。因為吃不飽,合作社不得不四處找活,甚至遠到撫遠縣作業。一直到了2007年秋季,黑龍江省對深松整地給予補貼後,村裡的土地連成了片,合作社也被救活了。往年秋整地期間其作業量只有5000多畝,2007年則接近了1萬畝。農機合作社的4臺大拖拉機根本沒出鄉,活還是乾不過來。合作社的日子開始從『溫飽』邁向『小康』,入股社員的分紅也比往年翻了一番。

  現在,土地不能連片經營對黑龍江省農業生產的制約,已經最直接的體現在了農機合作社的發展上。

  農機作業合作社的耕作形式是大農業機械化耕作的初級階段,其優勢在於土地連片作業,以土地集約化和規模化見效益。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土地被分散給一家一戶農民經營,農作物也被插花種植。而一些農民往往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或者因為缺乏科學種田意識,不願以土地入股,這都使土地連片耕作很難實現。某地有一個村的農機合作社,只有兩戶農民同意以土地投資入股,其餘的農民都用自家的小型農機具作業。

  大農機在小地塊裡幾乎無法『轉身』,根本談不上發揮作用。有的農機合作社的農機只在一年兩季用來整地、收割,由於作業量不足,收入很少,一些農機合作社只能勉強維持生存。據粗略統計,目前黑龍江省實現土地連片種植的比例僅有30%。這種大機械與小地塊的矛盾,已成為當前農機合作社發展的最大障礙。

  農機作業合作社隊伍的素質偏低,也成束縛其發展的瓶頸。馬柏濤說,農機合作社的帶頭人特別關鍵,有些合作社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低,經營理念落後,沒有開拓市場的能力,加之農村發展環境又不是很好,農民不易接受農機合作社這種新生事物,使農機合作社無法正常運營。而且大多農機合作社的財會人員、駕駛員專業水平也比較低,財會人員缺乏專業培訓,駕駛員多新手,雖然對他們進行過短期培訓,但他們使用和維護科技含量較高的新型農機時仍比較困難。

  目前,對農機合作社的管理主要依靠縣農機管理部門,而縣農機部門又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因此,出現有些農機合作社該提折舊資金的不按時提取,該進行必要的設備更新不進行更新,很多農機合作社的農機已存『一茬爛』的危險。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成為當前農機合作社亟待解決的管理難題。

  面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有人產生了困惑和畏難情緒,甚至動搖了發展農機合作社的信心。

  張侃認為,農機合作社作為一種探索,在發展中難免遇到困難和問題;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在發展中解決,絕不應因噎廢食。實踐證明,凡是鄉村乾部重視的地方,都是農機合作社發展得好的地方。當前縣、鄉、村應該一起抓土地連片種植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應該以村為依托,使農機合作社與鄉村組織在經濟上緊密相連。如果黑龍江省的土地規模經營比例達到50%,農機合作社面臨的很多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據悉,依據黑龍江省農村農業機械化『十一五』發展規劃,到2010年,全省將組建1000個標准高、規模大的股份制農機作業合作社;今年年底,黑龍江省將出臺農機作業合作社管理辦法,並對全省農機合作社的財務人員進行全面培訓,使之持證上崗。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