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牡丹江市實現自身快速發展打造沿邊開放先導區
2008-06-04 09:00:4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徐大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4日訊 『沿邊開放是全省的發展重點,更是牡丹江的發展重點』,『牡丹江作為沿邊開放的窗口,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思路再寬些,步子再大些,在全省對外開放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省委書記吉炳軒在牡丹江考察時對該市對外開放提出了更高要求

  幾年來,牡丹江市發揮區位優勢,調整發展戰略,在不斷對外開放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一季度,外貿進出口總值實現19.1億美元,同比增長26.2%,佔全省外貿總值的44.2%。

  『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沿著十七大確立的提昇沿邊開放思路,在我省對外開放中佔據比較優勢和重要示范作用的牡丹江市,如今正在努力建設沿邊開放的先導區,帶動和促進全省對外開放水平的提昇。

  二十年努力開放水平穩步提昇

  對俄經貿和合作優勢,是牡丹江經濟發展最大比較優勢和最具核心價值優勢,也是能對全省發展起到重要帶動作用的優勢。

  1988年恢復邊貿以來,從僅有1戶邊貿公司發展到現在遍地開花,在雙邊貿易、外派勞務業務,建立境外企業、境外經濟合作區等多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牡丹江市20年對俄經貿的發展,基本濃縮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整個階段。

  在這二十年裡,綏芬河、東寧口岸逐步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對俄口岸,對俄貿易方式從易貨貿易到邊境小額貿易,再到對外加工貿易,如今發展到資源、市場兩頭在外、雙方企業跨境合作,牡丹江市對俄貿易額年均增長30%以上,對外開放水平穩步提昇。

  在強力推進對俄經貿合作的同時,牡丹江市還加強了與韓國、日本、美國以及東盟、非洲、拉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出口市場發展到168個國家和地區,對外貿易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外經貿基礎穩固,發展勢頭良好。

  2007年,牡丹江市對外貿易再創歷史新高。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突破75億美元大關,達76.4億美元,同比增長23.3%,佔全省44.2%;對俄貿易實現58.7億美元,同比增長38.4%,佔全省54.7%,佔全國的12.2%,實現了三年翻一番的目標。

  哈牡綏東產業帶已展開『雛翼』

  301國道直通國門,以其為主軸的哈牡綏東對俄經濟帶建設的實施為牡丹江市沿邊開放注入了新鮮活力,成為牡丹江市乃至全省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和主體支橕。

  從2006年開始,牡丹江市把哈牡綏東對俄經濟帶牡丹江境內的建設作為推動全市經濟整體發展的龍頭,全面啟動對俄經濟帶建設。對俄經濟帶背靠俄羅斯的資源和市場,以木業產業為主導,以牡丹江市為中心,以濱綏鐵路和綏滿公路(301國道)為軸線,依托國際陸海聯運大通道,西連哈爾濱市,東經綏芬河、東寧兩個國家一級口岸延伸到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海參崴港。經濟帶全長700公裡,其中在牡丹江市境內長225公裡,沿線兩側分布有7個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80.9平方公裡。

  2007年,哈牡綏東經濟帶29個5000萬元以上市級重點項目,有26個開工建設,海都機電城、騰達木業等一批項目相繼投產達效。如今,整個對俄經濟帶啟動面積已達30.93平方公裡,安排就業33800餘人。

  今年1~4月,又有21個大項目落戶產業帶,計劃投資56億元。至此,哈牡綏東產業帶累計已落戶企業和項目355個,其中超億元項目74個,計劃投資367億元,實際到位資金79.5億元。

  陸海聯運大通道,打開通向世界的窗口

  沒有出海口,一直是制約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

  2007年10月15日,首批內貿貨物經牡丹江、綏芬河出境到俄羅斯境內,經海參崴港口登船出海,並最終抵達上海,標志著跨國陸海聯運大通道的正式開通,為我省開闢了新的出海口,『借港出海』的夢想終成現實。

  跨國陸海聯運大通道,以"中-俄-中"這一運輸方式解決了我省物資跨境運輸問題,開闢了新的出海口,縮短了運距,更拓寬了思路,賦予物流發展以新的理念,帶動了全省對外經貿的整體發展。

  如今,華晟國運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全面開工建設,物流鐵路專線得到國家鐵道部的正式批復,分檔建設物流基地、倉儲基地、商品信息平臺,聯結口岸和境外及國際市場的現代物流網絡體系,組建集包裝、運輸、加工、倉儲、信息於一體的國際化物流公司的工作正在順利進行。在成功實現『中—俄—中』方式後,牡丹江市正在積極運作『中—俄—外』的大通道方式,力爭通過俄羅斯遠東的海參崴、納霍德卡等港口把我省乃至東北三省的物資轉運到世界各地,借助大通道努力建設東北亞區域中心城市,進而擴大與俄、日、韓乃至北美等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

  加工園區拓展境內外兩個市場

  以加工園區為載體,以加工基地為依托,實施兩端互動,不斷發展產業集群,是牡丹江市近年來擴大對外開放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

  在對外出口加工基地建設上,該市以市場為導向、以木業為主線,綏芬河海都機電產品城、綏陽進口鋸材加工園區、海林國際木業城、穆棱萬事達塑編城等龍頭產業平臺和匯豐石油鑽具、碳化硼加工等大項目建設方興未艾,培育出一批對外出口生產的骨乾龍頭企業,帶動了服裝、鞋帽、家電、建材、食品、家具等形成六大對外出口產業群。

  在建設跨境加工龍頭基地方面,牡丹江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開拓境內外兩個市場。俄羅斯烏蘇裡斯克康吉經濟合作區、華宇工業園區、綏芬河遠東工業園區和新北方工業園區等5個境外示范園區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同時發揮境外園區示范作用,開展木材采伐、輕紡加工、機電組裝等方面的合作,加大重點企業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境外園區企業規模。

  如今,全國最大在俄經濟合作區——烏蘇裡斯克康吉經貿合作區全面啟動,入駐企業12戶;以亞洲商貿城為代表的境外輕工、建材、果菜、商貿等8個批發市場建設全面鋪開;全市在俄境外企業突破百戶,其中木業企業達到29戶;簽訂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項目41項,合同金額8572萬美元,實際派出勞務人員2769人。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