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鎖定豐收希望
陽光下的膜下滴灌田
東北網6月9日訊 (記者 孫曉銳)大慶市杜蒙縣民主村順利屯現有耕地2610畝,2007年全屯玉米平均單產達到470公斤,最高的戶達600公斤,比歷史上豐收年1998年平均畝產高出25公斤;瓜果蔬菜效益達到700元,是去年的1.3倍,實現種植業人均收入2850元,與上年相比較人均增收近350元。而這一切均受益於大慶市委、市政府實施的抗旱保收田建設工程。
大慶市委、市政府自2004年開始規劃並組織實施了抗旱保收田建設工程。建設工程以節水噴灌模式為主,同時在高效高值作物區和各類示范園區內推廣膜下滴灌和微灌技術。
膜下滴灌增產增收
大慶市位於松嫩平原中部,是黑龍江省西部重點乾旱區,農業生產十年九旱。在嚴重伏旱的情況下,噴灌設施對矮棵作物作用很大,對高棵作物有局限性,而膜下滴灌無論對高棵作物還是矮棵作物,作用都十分明顯,深入的調研和科學的論證得出了令人欣喜的結果。
突破了技術上的瓶徑,就為生產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經過各級財政的補貼與扶持,目前大慶市23.2萬畝膜下滴灌按一般年畝可增產800至1000斤,僅此一項可增產糧食1.86億斤至2.3億斤,一年可為農民純增收8000多萬元。同時,種植23萬畝玉米膜下滴灌的產量相當於46萬畝耕地所產糧食,在保證糧食總產不減的前提下,可騰出23萬畝耕地,用來種植各種經濟作物。
同時,經過測算滴灌比噴灌節水50%,按年灌溉兩次計算,畝節水40立方米,23.2萬畝年節水920萬立方米;滴灌用水量是漫灌的七分之一,節水效益更加明顯。
深井高壩引水『止渴』
據最新調查,目前松、嫩兩江水位偏低,其中大慶市境內的肇源中心站水位為121.74米,比去年同期低1.45米;嫩江上游的尼爾基水庫蓄水量僅為16億立方米,不足去年同期蓄水量的三分之一。全市水田計劃種植的86萬畝水田渴水面積67.8萬畝,其中嚴重渴水面積50.8萬畝,水田渴水形勢較為嚴峻。
針對當前兩江水位偏低的實際,大慶市委市政府今年共投資490萬元,新建水田浮船抽水泵站6座,該工程可解決水田渴水面積16萬畝。同時,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對各沿江提水泵站,已經做好二級導水的准備工作,將原泵站作為二級導水站,選擇靠近主江道的位置,增設一級臨時導水泵站,解決江水過低提水難的問題。
有關部門還充分利用各水田灌區末端已建成的塘壩、坑泡、蓄水池,搶在封凍前多蓄水、蓄足水,目前已經完成蓄水6500萬方,近期還將新增蓄水5000萬方,使蓄水總量達到1.15億方,基本滿足工程范圍內水田泡田插秧問題。大慶市水務局業已擬訂應急方案,共計劃新打井2720眼。下一步,將根據水田渴水形勢的發展,適時啟動該項工程,確保區域內水田用水。
此外,大慶市今年還將新建小型集蓄水工程27處工程建成後可新增蓄水能力0.2億方,解決4.6萬畝的水田渴水問題。另外,國家和省裡今年新投資給大慶市肇源縣400萬元用於肇源縣中心灌區末級渠系改造,項目建成後可新增水田6萬畝。
科學規劃著眼長遠
『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抗旱保收田項目建設中,大慶市堅持先易後難、分步實施、廣闢渠道,多元投入、科學布局,區域推進的原則。經過四年建設,截至2008年5月底,大慶市建成抗旱保收田513萬畝(旱田427萬畝,水田86萬畝),其中2005年以來,共新打機電井6188眼,利用原用井4867眼,配套噴灌設備11055臺套,實現了總體規劃的分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