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0日訊(王善廣 王月良 記者高長利) 近日,邊防某部通信連指導員劉軍龍收到一封中央民族大學附中的特快專遞,打開一看,是鄂倫春族少年吳翰文的期末考試成績單:語文91、數學95……看著成績單,劉軍龍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該部駐守在大興安嶺深處,與十八站鄂倫春族自治鄉依依帶水。2006年9月,通信連指導員劉軍龍到十八站鄂倫春民族中心校打掃衛生,無意中聽該校老師講,鄂族學生吳翰文因交不起學費輟學了,心裡當時格?一下。當天,他就將帶著通信連官兵情意的500元錢送到吳翰文手中,吳翰文的父母感動得掉下了眼淚。家境貧寒的吳翰文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復學機會,最終以大興安嶺地區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成為鄂倫春民族的驕傲。四年來,該部官兵已累計資助25名鄂族兒童重返校園,有17人昇入上一級學校就讀。
鄂倫春民族是我國六小民族之一,以游獵為主的鄂倫春族群眾於1953年集中定居,不少群眾缺少文化素養,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針對這種情況,該部組建義務宣傳隊,每月深入到鄂族群眾中開展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教育活動。地方大學生乾部擔當鄂族群眾的業餘文化教員,從此每周五晚鄉文體活動中心燈火通明,書聲朗朗。政治處士官閆洪清擅長書畫,他利用休息時間主動為喜愛書畫的鄂族孩子輔導書畫知識,孩子們親切地稱他為『兵老師』。與此同時,該部還通過廣播電視、板報牆報、文藝節目、公演電影等形式,廣泛宣傳民族政策、法律知識,播放愛國主義影片,不斷提高鄂族人民的文化素養。
為徹底改變鄂族群眾貧窮落後的面貌,該部充分利用駐地森林資源,引導群眾脫貧致富。村民常喜利上有臥病在床的老人,下有正在讀書的孩子,日子過得十分拮據。政委劉玉明知道這一情況後,主動上門噓寒問暖,他發現常喜利家房後有一塊空地,就動員常喜利種植木耳。沒有木耳菌種,劉玉明自己掏錢給他買;不會種植技術,派技術員手把手地教。經過一年的努力,常喜利當年收入8000多元,開創了鄂族史上人工栽培木耳的先例。隨後,該部組織生產員深入鄂族鄉村傳授園藝技術,先後舉辦了三期集訓班,培訓骨乾27人,印發種植、養殖技術900多份,使全鄉有一半以上的群眾學會了高寒區大棚蔬菜種植技術。鄂倫春民族的樺樹皮工藝品,純手工制作,市場空間廣闊。但受專業水平的限制,在設計上沒有新意,產品往往賣不出好價。該部領導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去年他們一方面協調工藝品專家到廠專門進行指導,提高產品檔次;另一方面發動官兵幫助搞好產品宣傳,並聯系銷路,如今鄂鄉樺樹皮工藝發展勢頭良好,遠銷內蒙、遼寧、廣東等省區。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性,長期的游獵生活使得鄂倫春族群眾不太善於治家。為此,該部和地方黨委、政府一道,引導村民『花好手中錢,吃好盤中餐,備好院中柴、儲好日用品』,引導他們計劃開支,厲行節約。去年8月,該部組織10名乾部家屬同鄂族婦女開展『姐妹互助』活動,幫助群眾布置房屋、傳授烹調技術、縫紉技術及養育嬰兒、護理老人等知識。為了美化鄂鄉群眾的生活環境,逢年春秋兩季,該部都組織官兵與鄂族群眾一起清糞便、掃垃圾、刷牆壁。兩年來,共出動人力2500多人次,車輛150多臺次,清垃圾400多車,植樹5000餘棵,修整街道1000多米。如今,鄂族新村面貌煥然一新,家家戶戶窗明幾淨,到處吹拂著文明和諧之風。
真心自有回報時。端午節前夕,鄂倫春族群眾穿著鮮艷的民族盛裝,牽著豬羊到團隊慰問,部隊官兵和群眾手拉手,圍著旺盛的篝火跳起了歡快的鄂族舞蹈。2003年,該部曾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被沈陽軍區表彰為『擁政愛民先進單位』;2005年,被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聯合表彰為『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