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巴彥『興隆鎮的民主村終於「興隆」了!』
2008-06-10 14:14:05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陰祖峰 王大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0日訊 『農家不再累當初,口唱歡歌土路除。馴服漂河人畜安,春收大蒜秋種蔬。』經過多年的建設,早幾年是省定貧困村的巴彥縣興隆鎮民主村如今橋通路暢、多種經濟齊頭並進,全村人均純收入4000餘元,村民都自豪地說,民主村終於『興隆』了!

  治漂河橋通路暢

  82歲的村民劉奎念了一首歌謠來描繪從前的民主村:『溝坎路,斷魂橋,漂河沿上聽鬼嚎』。據了解,民主村轄區內的14個自然屯均坐落在漂河兩岸,這一段的漂河乾流和支線九曲十八彎,『?牛水』每逢雨季都要衝毀道路、橋梁,甚至淹沒農田和村莊,早些年還發生過孩子冒雨上學掉進河裡的慘劇,至於吞噬牲畜的情況就更多了。為保障村民的生產和人身安全,民主村於1997年號召村民在河兩岸植樹,10年來已植樹200多萬棵。水土得到了保持,民主村近5年都沒有出現過水淹農田的情況。

  為方便村民出行,民主村還在漂河兩岸建起了13座雙跨橋,新修村內白色路面4000米、硬化通村公路5000米,橋通路暢的民主村再不是『買啥啥貴、賣啥啥賤』的『通路難』了。

  促增收廣開門路

  2003年,民主村成立了農合會,組建了養豬、養牛、蒜菜兩種和勞動力輸出等4個脫貧致富聯合體,並建立了生豬養殖小區、黃牛養殖示范小區和奶站。高油高蛋白大豆、角質玉米、養豬等8個專業協會更吸納了全村1207戶村民的加入。村民劉德洋說,早些年受面積和產量的限制,民主村的大蒜、秋白菜只能零售,價格和效益都沒有保障。蒜菜協會成立後,當地的蒜、菜種植面積從100來畝擴大到1200多畝,每到豐收時節,綏化、大慶、天津等地的醬菜廠商紛紛來此搶購,幾十畝的大蒜往往三兩天就能售罄。

  勞務輸出是民主村重要的增收方式之一,1995年,村裡的豆腐倌侯存軍和同村幾個青年去綏芬河口岸做對俄服裝生意,昨天的『豆腐倌倒爺』今天固定資產千萬元———這樣的事情民主村比比皆是。2005年,村裡成立了勞務協會,為勞動力轉移人員按去向提供技術培訓,目前該村有近2000名剩餘勞動力在外務工,年收入均在5000元以上。

  鄉風文明村務民理

  為更好地實現『村務民理』,民主村還成立了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由村民推選代表議事謀事,發動群眾自發建設『新農村』。村團支書欒和坤說,二十多年前的民主村民風並不端正,剛買的『小四輪』沒了輪子、養肥的仔豬沒了蹤影那是常有的事,大都被嗜賭的小青年偷去換錢了。現在村貌變了、農民收入增加了,村民的思想也有了轉變,勤勞致富早成了全村的目標。

  民主村注重村民文體生活,獨立的農民活動站設施齊全,萬冊科技圖書被整齊地擺放在80多平方米的科技書吧裡。2006年,全省第一家農村數字電視也在民主村落了戶,村民在家就能看到全國近40套衛星電視節目。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