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1日訊 大災見大義,大義顯大勇。
龍江消防官兵奮戰8個晝夜,經受住了無數次餘震、道路險峻、山體滑坡、缺食短糧、露宿野外、步履勞頓、疾病威脅等考驗,搜救被埋壓人員193人,轉移受災群眾1320人,救助傷員34人,運輸救援物資85噸,搶救出居民糧食12100公斤、生活用品價值30萬元……
救援『義勇軍』在四川震區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挺進三江
5月15日,副總隊長梁明帶領一支150人的隊伍,朝汶川縣三江鄉進發。
地震發生後,三江鄉95%以上的房屋或倒塌或成了危房,群眾逃出後,只穿著身上的衣服,不僅沒有吃的,甚至被子也沒有,全都擠住在小學校的操場上。在消防官兵出發前,沒有部隊到達,是救援盲區。
半個小時左右就會發生一次餘震,群眾不敢進房子裡拿東西,而那些救命的糧食,就在沒有倒塌的房子裡面。梁明下令:對全鄉建築逐個查驗,搜尋糧食。
很快,在那些即將崩塌的危房裡,出現了橘紅色的戰斗服,出現了消防兵。
在村民馬景成家,官兵將梯子架在一處窗框上,一邊密切關注房屋情況,一邊快速命令隊員進入,搶救出了250多公斤糧食。村民劉春芳家的糧食都被埋在屋子裡,孩子餓得不停地哭,當救援官兵冒著生命危險把她家500多公斤糧食搶運出來後,她終於露出了笑臉。
最終,官兵們在80多戶人家『搶』出了8500多公斤糧食。
一名藏族老人在猴耳洞附近遇難,當地負責人希望部隊把遇難者遺體運出來。猴耳洞地處湍流,難進難出。地震過後,餘震連綿,一面是不時滾落泥石的滑坡,一面是湍急奔湧的河流,在通向老人遇難處的滑坡帶,巨石接二連三地滑落。官兵們一邊觀察頭頂的動向,一邊加快營救的速度。幾經周折,軍醫於浩緊緊地抓住了遇難者遺體。滑坡帶過於危險,官兵們無法將遇難者抬到村莊,按照遇難者家屬的請求,救援官兵將老人埋葬在山坡之上。
苦戰北川
15日20時20分,救援隊抵達北川。沒有帳篷,官兵只能在客車座椅、公路地面和車廂內休息。山區晝夜溫差極大,白天還汗流浹背的官兵們夜裡卻被凍得瑟瑟發抖。
北川受災情況極為嚴重,到處都是未徹底坍塌和多處出現裂痕的危樓。官兵們用生命探測儀對倒塌的100餘處建築進行了地毯式探測排查,在一農貿市場的倒塌建築內發現生命跡象。
這是一幢四層商住合用建築,因地震破壞一二層已經坍塌,疊壓在一起,僅存的三四層也已支離破碎,搖搖欲墜,在餘震作用下,不時有磚塊、碎石掉落。為最大限度爭取時間,營救被困人員,總指揮林鐵剛第一個進入坍塌的建築廢墟內,指揮搜救。經反復勘察,隊員們終於確定了被困者被埋壓在一層北側牆角處幾塊斷裂的水泥板下。
鋼筋水泥縱橫交錯,為避免使用機械造成樓體坍塌,官兵們只能輪番上陣,指戰員先是小心翼翼地徒手清理覆蓋在水泥樓板上大小不一的磚頭瓦礫,然後再利用液壓千斤頂、起重氣墊將樓板慢慢支起。由於餘震原因,救援行動數次中斷,但是官兵們依然堅持戰斗。16日14時許,經5個小時艱苦奮戰,終於成功將被困90多個小時的一名中年婦女救出,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16日7時20分,北川中學。北川中學階梯教室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地震發生時北川中學正在上課,階梯教室下埋壓著眾多的學生和教師。
官兵們采取接力傳遞的方式,將一塊塊樓體塌落物迅速轉移到學校的空地上。經過清理,終於在20分鍾後搜救出第一名被埋壓人員。一名學生家長經過辨認確認是自己的孩子後,跪在廢墟上緊緊抱住孩子遺體,含淚向官兵致謝。
階梯教室廢墟內塌落物交錯連接,體積巨大,清理搜救工作難度越來越大,但官兵們拼盡全力,竭盡所能,於當日搜救出埋壓人員25名。
目睹災區人民失去親人的苦痛和生活上的艱難,官兵們自發組織向災區人民和四川籍戰士捐款,官兵們傾囊相助,在最短的時間內籌集了7720元。從總指揮林鐵剛手中接過捐助款時,四川籍戰士淚灑疆場,受助百姓痛哭失聲。
在北川戰區,救援隊共轉移受災群眾729人,搶救埋壓人員184人。
漩口『啃骨』
5月15日22時30分,省公安消防總隊副政委崔軍率領的150人小分隊經過近9個小時的徒步負重行軍,抵達汶川縣漩口鎮。
根據當地指揮部的力量調派,救援隊要承擔百花電站、水泥廠、阿壩鋁廠等5處的搶險救援任務。此時,距離地震發生已經90多個小時,到場的官兵心裡都清楚,過了72小時的最佳救援時間,加之現有的場所均已被先期到達的搶險隊伍搜索過,這是難啃的硬骨頭。
5個戰場分布在漩口鎮周邊,距離指揮部最遠的阿壩鋁廠要步行8公裡。官兵普遍遇到的問題是餘震不斷,建築物隨時可能出現二次倒塌,危及救援人員的生命,且無重型設備,很難保證搶險救援的速度。
在百花電站,壓埋著出納員劉青。據該單位的人員介紹,出事前劉青剛剛把工人的工資取回來。官兵們挖掘的時候格外留意,終於挖出了28100元現金,交給了該單位的負責人。
17日14時,公安部消防局總工程師朱立平少將到達百花電站,傳達指示:組建突擊隊,赴映秀鎮銀杏村護送藥品和給養。
突擊隊員要從漩口鎮出發,每人負重近30公斤,經過十幾公裡的山路到達映秀鎮,再穿越近15公裡的臥龍自然保護區,到達目的地銀杏村。從映秀鎮到銀杏村全部為山區,平均坡度超過45度,個別地區接近70度,要靠攀附繩索纔能前行,背後是岷江天塹,山上餘震不斷,碎石橫飛;腳下波濤洶湧,水流湍急,一旦被滾落的石塊砸中或滑落,毫無生還希望。
任務如此艱巨和危險,卻沒有嚇倒龍江消防官兵,官兵積極請戰,指揮部最終確定由哈爾濱支隊特勤大隊副大隊長吳寶慶、總隊戰訓處參謀於洋等28名官兵奔赴銀杏村。
16時,28名勇士整裝待發。兩個半小時後,到達映秀鎮。映秀的災情要比漩口嚴重得多,找不到住宿地點的官兵只好擠在一個近20平方米的窩棚裡。為了安全,也為了讓戰士們能把腿腳伸開,帶隊乾部吳寶慶和於洋兩人在窩棚外蹲了一夜。
暴雨造成了山體的大面積滑坡,行路的危險憑空增加了。總指揮部根據當時情況,臨時改變命令,讓小分隊將藥品和補給留在映秀鎮後返回,18日14時,28名官兵安全回到漩口鎮繼續開展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