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6月11日訊 他,直管哈洽7年,70餘次赴俄羅斯,俄羅斯成為他去過最多的國家,去俄羅斯就像『下鄉』一樣成為家常便飯;
他,經歷邊貿低谷,在『紅旗還能打多久』的質疑聲中力排眾議,堅持扛起哈洽大旗;
他,超前決策,首次提出對俄邊貿戰略昇級,令他欣慰的是,時隔14年這一思想還在延續……
他,就是王宗璋——
在王宗璋眼裡,哈洽會是他精心撫育的『孩子』。從第一屆協管哈洽會,到第三屆主管哈洽會,7年時間裡,哈洽會經歷了不平凡的風風雨雨。
剛剛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崗位退下來的王宗璋,精神仍然十分矍鑠,聽了記者的采訪意圖後,王宗璋在他家裡如數家珍地與記者嘮起了他的哈洽、他的邊貿……
王宗璋說,1990年,隨著中俄恢復外交關系,中俄邊貿迅速發展,哈洽會誕生了。經貿初期,就像關緊的閘門,一旦打開,一瀉千裡。當時,哈洽會是適應歷史潮流而生,很快發展起來,『哈洽會』變成了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一個展示平臺。我省對俄貿易一度佔到全省對外貿易額的1/3。
然而,好景不長,1994年,哈洽會遭遇了暴風雪。那一年,中俄邊貿急轉直下,一個原因是俄方調整了對外貿易政策,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商品和貿易方式不適應。
受邊貿下滑影響,哈洽會也處境艱難,外省參展商積極性不高。『那時都要請人大、政協領導帶團,親自到各省去游說。哈洽會到底還搞不搞,眾說紛紜。』
1994年,根據當時對俄邊貿的形式,王宗璋提出『對俄邊貿戰略昇級』這一理念。他強調,對俄貿易要從簡單的、不規范的易貨貿易,向規范的、按國際慣例運作的一般貿易轉變;由單純的邊境貿易,向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轉變。那時王宗璋撰寫的一篇文章《努力實現對俄邊貿的戰略昇級》得到當時國家對外貿易部領導的贊賞。
王宗璋風趣地說,那時沒去過其它國家,就去過俄羅斯,俄羅斯周邊地區都跑遍了。那時去俄羅斯,不叫出國叫『下鄉』,一個是因為次數太多,再就是條件艱苦,到馬加丹雅庫特都是零下四五十度的氣溫。如今,掐指一算,他掌管7年哈洽,去俄羅斯有70餘次。
王宗璋說,中俄是戰略伙伴關系,黑龍江與俄羅斯地緣優勢明顯,雙方有著強烈的需求,而且有著傳統友誼,現實出現的問題是暫時的,只要雙方需求在,互補性強,對存在的問題認真研究解決,對俄邊貿就一定能再見彩虹。
困境中的堅持需要的不僅是膽量,更需要的是智慧。『真的很欣慰,哈洽會不僅走出了低谷,而且成為國際性的經貿盛會。我們首次提出的對俄經貿戰略昇級思想至今還在延續,不僅如此,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效。』王宗璋臉上洋溢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