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1日訊(李華虹 楊帆 記者杜筱) 近日,6年前在哈醫大二院做過心髒移植手術的四川人葉建華先生來到抗震救災前線,成為一名光榮的志願者,以一顆感恩的心用自己的方式協助在那裡的醫療隊一同救治傷員,在當地傳為佳話。
![]() |
葉建華為醫療隊員當翻譯 |
大地震發生後,全國上下共同展開了對災區的大力救援,黑龍江省醫療人員在省衛生廳的統一部署下迅速成立了多支救災醫療小分隊趕赴災區。當得知哈醫大二院的醫療隊來到綿竹支援救災後,葉建華主動和醫療隊取得聯系,並自己驅車來到醫療隊駐地報名成為了一名志願者,與哈醫大二院醫療隊員們在一起並肩戰斗。
2002年4月26日,因患嚴重心髒病,38歲的葉建華在哈醫大二院接受了心髒移植手術,術後身體恢復良好,目前已健康生活6年。作為一名『換心人』,葉建華始終抱有樂觀的生活態度,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品質。2007年8月,為考驗自己的心髒,他登上了青藏高原海拔近5000米的高度,此高度相當於珠穆朗瑪峰大本營的海拔,成為國內首個與青藏高原親密接觸的『換心人』。當時,除了正常的輕度高原反應外,他的心髒一點兒問題都沒有,准備的氧氣袋一次也沒用上。經近期體檢證實,他的心髒經受住了考驗,沒有『後遺癥』 。
![]() |
葉建華照顧醫療救助點的群眾 |
6月10日,記者在綿竹市中心體育場醫療救助點看到葉建華忙碌的身影。這幾天他正在照顧一名受傷的老人。老人姓王,今年65歲,地震後唯一的兒子失去了聯系。由於地震時吸入了大量的粉塵,加上驚嚇和胸部外傷,老人哮喘舊病復發。目前出現了咳嗽、痰多和呼吸困難等癥狀,身體非常虛弱。沒有親人在身邊的老人得到葉建華無微不至的照顧,洗漱、排痰、換藥、散步……在照顧老人生活的同時,葉建華還經常與老人聊天,緩解老人心理上的懮慮和壓力。
在救助點,葉建華還有另外一個特殊的工作——做翻譯。在綿竹的傷員中,有很多人從未離開過本地,普通話發音很不標准,遇到一些緊急危重的情況時,醫生與患者無法溝通,嚴重的影響了治療。葉建華說此時他的『雙語』優勢就派上用場了。沒過多久,醫療隊員學會了不少四川話,而葉建華也掌握了很多醫學知識。目前,該救治點共收治了傷員200餘名,緊張繁重的工作有時令醫務人員應接不暇。『幸虧有了這樣一批志願者在我們這裡無償服務,他們的工作為我們分擔了很多壓力。』一名護士告訴記者。
如果說能夠登上青藏高原需要一顆健康的心、勇敢的心,那麼成為一名抗震救災志願者則需要一顆感恩的心、善良的心。『當初我有病的時候,醫院和社會作了那麼多努力,如今家鄉受了災,我作為一個被人從生死線上拉回來的人,一定要活出質量來,以此來回報醫院,回報社會』葉建華動情地說。
就在記者准備離開綿陽市的時候,葉建華又帶著部分醫療隊員回到他的家鄉德陽,請他們舒舒服服的洗了一次熱水澡,在四川這樣炎熱的天氣下,隊員們已經連續兩周沒有洗過澡了。
在災難來臨時最能彰顯人性的光輝。在龐大的志願者大軍中,葉建華以他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奉獻、友愛、感恩的定義,體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