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3日訊 『限塑令』實施後,深受市民歡迎,但『限塑』卻使商家服務『抽條』。許多市民認為,『限塑令』考驗著商家職業道德,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督查處力度。
手撕袋架空環保袋
連日來,記者在某些大超市看到,在收款臺前都明顯標出塑料袋的價錢及『限塑令』禁止免費提供塑料袋等提示。收款臺前很少有人花錢買塑料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使用手撕袋。據了解,超市手撕袋沒有列入『限塑令』范圍,超市的手撕袋就成了塑料袋的替代品,有的顧客一撕就是四五個。據超市人士介紹,『限塑令』後,手撕袋用量是原來的五倍。
飯店剩菜無打包餐盒
道裡區讀者張凡反映,他在撫順街飯店吃完飯的剩菜需要打包,但服務員說,『限塑令』後,飯店沒有塑料袋和餐盒。李女士也有同樣遭遇,她在某飯店買了兩個菜要帶回家去,可飯店說他們不提供塑料袋和餐盒,李女士說,我總不能兩手捧著熱菜回家吧?
買豬肉穿根繩拎回家
南崗尹女士反映,昨天下班,她到革新街肉店買肉,稱好肉後,店家說:『肉裝在哪兒啊?現在沒有免費塑料袋提供,給你穿根繩拎走吧。』尹女士說,肉店賣肉不提供塑料袋,拎著肉回家,一不衛生,二也不文明,弄髒了衣服不說,這肉拎回家咋吃啊?如果買肉餡,難道店家還讓顧客穿繩不成?
『賣塑』成商家搖錢樹
記者在一些食雜店等商家看到,一個小塑料袋賣1元錢,稍大一點的塑料袋賣兩元至四元,已超過了物價部門公布的價格。商家說,誰也沒有請你買啊?
一些市民認為,『限塑令』應出臺具體實施細則,如鼓勵商家向市民提供布袋、紙袋、可降解的環保購物袋;公布商家『賣塑』價格及免費『發塑』規定等,並公布監督舉報電話。絕不能讓某些商家借此『抽條』服務,發不義之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