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3日訊 『家裡的4公頃水稻如果用人工插秧需要20多天纔能插完,現在用機械插秧,3天多就完成了。省下時間、省下力氣可以乾點別的。』近日,記者在通河縣三站鄉三村采訪時,農民楊雲利手摸著花費8000多元買的水稻插秧機,喜滋滋地向記者介紹說。
據悉,通河縣水稻機械插秧已於5月25日全面結束。這個縣以水稻生產為主,1996年就被列為全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示范縣。目前全縣水田面積已擴大到80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67%。水稻插秧機由1996年的412臺,增加到現在的6114臺,水田綜合機械化率由65%提高到88%。
水稻插秧全面機械化給通河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據介紹,水稻機械化對農民增收有三筆賬可算:一筆是農時賬,面對春耕時水旱爭『嘴』和勞動力不足的矛盾,如果不利用機械化作業,靠人工會造成農時嚴重拖後,對產量和收入產生較大的影響。另一筆是人工賬,人工插秧或收割,每畝需費用50~70元,每人每天最多能完成二三畝地,2公頃地的費用約800~1000元,而用插秧機僅需一天半時間,不但節省了人工,還降低了成本。第三筆是效益賬,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後,田間作業時間總計不超過70天,剩餘時間可以從事其它產業,增加收入。
縣農機總站副站長武洪軍介紹說,自1996年以來,農機局每年都對一些有示范作用的典型大戶進行重點扶持,用典型大戶的切實收益去引領農民發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目前,全縣已培育典型示范戶170多戶,每年投入扶持資金200多萬元。同時,建立萬畝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10處,專業示范鄉鎮5個,示范村16個,有1600多戶貧困戶通過發展水稻機械化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