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支援汶川 冰城退役老兵吹響『愛心集結號』
2008-06-15 10:41:45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趙小然 張育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5日訊 23歲的退役『老兵』孫焱烽,待在家裡等著聯系工作,他平時的生活很悠閑,按部就班。打打牌,跟戰友、同學喝喝酒,然後在網上打發多餘的時光。汶川大地震把他震醒了,軍人的血液在血管中復活了,澎湃了,他決意要為災區做點什麼。他登陸了只有退役軍人纔能登陸的復員軍人網站,他發現,大地震中震醒的不僅是他自己,很多素不相識的戰友,都在網上留眼,發出渴求重返『戰場』的渴望。

  大家提出很多設想,比如組成『老兵突擊隊』,趕到震中去搶險,但是路途遙遠,加之也會給當地的接納造成麻煩,這個想法被否決了。前方不能去,那麼就在後方做點具體的工作,幫助那些受災的人們。『老兵』們一拍既合,吹響了『愛心集結號』,聯系起在哈的10多名退役『老兵』,准備擔任愛心志願者。他們集體找到省婦女兒童基金會,自報奮勇地擔當志願者,准備為災區的孩子們盡一份力量。

  如果說最初的想法中還有年輕衝動的成分,隨著工作的深入,他們臉上的笑容不見了,被一份凝重與悲壯所替代。在有關部門了解到,災區在黑龍江就讀的大學生共有996人,其中絕大部分在哈爾濱的大學校園。很多學生家中的房屋倒塌了,一些學生的親人死亡,使他們成為地震孤兒。最迫切的問題是讓他們面對現實,完成學業。哈爾濱是一個胸懷博大的城市,要資助這些災難中的大學生完成學業,讓他們感受哈爾濱就是他們的家。

  在『一幫一』救助活動中,這個退役軍人小團體,是衝在最前面的志願者。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表達自己的愛心,他們還走上街頭,向社會募捐。

  面對記者的采訪,孫焱烽說:『以前覺得,復員後就沒有在部隊的精神了,現在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了重新的定位———人不能只為自己活著』。

  感動著社會又被社會的愛心感動

  『中國有13億人口,每人捐出一分錢也是力量。』孫焱烽以一種超出他的年齡的成熟口氣,與記者侃侃而談對愛心的理解。『愛心沒有大小,只要你付出了,就是一種偉大。』


  在募捐的過程中,他們以自己的熱誠與無私感動著社會,同時,社會上的愛心人士又讓他們感動。在募捐的過程中,很多志願者多次潸然淚下。孫焱烽向記者講述了募捐過程中讓人震撼的小故事,孫焱烽說,是這些平凡的人讓他進一步理解了什麼是愛心的博大。

  鏡頭之一:在革新街教堂廣場,一位家長領來一個小朋友,小朋友手上捧著一個儲蓄罐。小朋友說:『這是我最心愛的禮物,我現在把它捐給災區,希望災區的哥哥、姐姐們能夠重新上學,能夠和我一樣快樂。』童稚的聲音,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到了震撼。經過認真清點,儲蓄罐裡儲存著89元1角4分錢。

  鏡頭之二:在香坊區家樂福門前募捐,當天雨下得特別大,但是募捐工作並沒有因此停頓,哈爾濱理工大學的學生,在雨中表演著節目。『老兵』們向商店裡進出的人們宣講著募捐的意義。雨太大了,捐款箱附近沒有人了,這時從遠處走來一個老大娘,老大娘曾經遭受過什麼災禍,滿臉都是疤痕。老人走向捐款箱的時候,似乎空氣都停頓了,大家都定定地看著她,緩緩地掏出50元錢,投入了捐款箱。志願者上前詢問他的名字,老人回答:『我就這麼一點心意,我不需要留下姓名。』也許是受情緒的感染,很多人都哽咽了。

  鏡頭之三:在通鄉商場門前募捐的時候,他們發現有一個民工裝束的年輕人,一直在募捐現場附近徘徊。音樂的間歇,這個民工走到捐款臺前,捐出了400元錢。志願者攔住他,詢問他為什麼要捐款,年輕的民工回答:『我也是中國人,這是應該做的。我希望我的微薄之力,能幫助一個災區的失學兒童。』可能是這個民工打聽過,救助一個失學兒童一年需要400元錢。這400元錢對於一個民工來說,是半個月風裡雨裡的揮汗勞作呀!看著他匆忙遠去的背影,所有的人都用注目禮表達著自己的尊敬。

  有人問這些『老兵』,這麼做是圖的啥?他們回答: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孩子們好好地讀書,將來能夠報效祖國。他們的回答非常莊重,一點也不做作,因為他們懂得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轉移戰場為山區的學校奔走

  12日上午,『老兵』們在理工大學的校園內再度集結,他們的戰場已經從地震募捐中轉移,現在他們的努力方向,是期望通過自己的宣傳,能夠募集資金,建起幾所春蕾希望小學。


  孫焱烽告訴記者,這個轉變來自於他們到附近縣市的一次募捐活動。募捐活動在附近某縣活動的時候,受到了當地民政部門的乾預,在查實他們的身份後,民政部門告訴他們,縣裡也已經多次組織這樣的募捐活動了,希望他們不要重復組織。募捐沒有成功,他們臨時決定,到這裡的山村學校看一看。這些在城市裡長大的『老兵』,第一次看到山區裡還有這樣的學校,他們再一次震撼了。不知誰說了一句:要是這裡發生地震……沒有人接這個話茬,大家都知道,那樣的後果是不可想象的。他們決定,一定要為山區的孩子們做點什麼,最好的結果就是能夠建起希望小學。為地震災區募捐活動結束後,他們馬上把精力集中到募集資金,籌建希望小學上來。他們拍下山區小學的圖片,帶著它去游說企業的老總們。他們說,他們只有一份赤誠的心,希望能夠打動那些有愛心的人們。經過20多天的游說,已經有部分企業表達了意向。孫焱烽感慨地說:做這個活動確實很難,我們要時時被人懷疑,但是我相信我們終究會感動社會。

  孫焱烽們有一個大致的設想,建一所希望小學大致需要資金20萬元。他們在調查時發現,家長們熱切地盼望山區學校教學環境能夠改善。很多家長說,如果有人肯投資,他們可以出義工,可以用自己家的農用車幫忙,這樣可以節省不少資金。

  說到對『愛心集結號』活動的感想,孫焱烽深沈地說:『大地震讓中國的每一個人都改變了。』他說,『以前喝酒打牌,人生沒有意義也沒有目標。現在,我們的目標就是不能再讓人生浪費,要作一點對人生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喚醒更多的人,一起幫助失學兒童,幫助那些困難的學校。』他停頓了一下,一字一頓的說:『少年強則中國強。』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眼角有淚花晶瑩地閃爍著。

  采訪結束時,孫焱烽懇切地邀請記者,一定要采訪一位姓郭的愛心女士,她已經意向性決定捐助一所希望小學。他說:我們雖然很難,但畢竟充滿希望啊!


  災難留下的財富

  『大地震讓中國的每一個人都改變了。』這句出自『老兵』之口的感慨,讓我感到一份強烈的震撼。

  大地震是一場大災難,山河破碎,大地嗚咽,數萬同胞失去生命。大地震是對一個民族的考驗。如果人們躺在地震的廢墟上,等待別人的捨施與憐憫,是比地震更可怕的災難。然而,一場大地震讓我們在悲痛之餘,看到了一份民族的空前團結,看到了人民空前的清醒。

  幾個轉業軍人,在大地震中結束了打牌喝酒的生活,主動請纓走上街頭為災區學子募捐。在募捐活動結束之後,並沒有回歸原來的生活秩序,而是繼續為本地山區的孩子們募捐,籌建希望小學。而這一切,只是不想浪費每一天,要讓生命更有意義。大地震讓他們重新確立了生活目標。這幾個年輕『老兵』的轉變,是大地震後人們精神狀態的一個縮影。

  經過大地震的洗禮,人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空前的昇華。從排隊讓座這些生活小事,到對生命意義的重新思考,『大地震讓中國的每一個人都改變了。』這是大地震留給我們的財富。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