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伊春代表團團長、伊春市市長王愛文接受本網記者采訪 |
東北網6月18日訊 ( 記者 高長利 楊尚峰 李紅陽 )『生態功能區的提出,為我們徹底放下伐木刀堅定了信心;為我們林區的發展、林區經濟實現轉型指明了方向。』17日下午,伊春代表團團長、伊春市市長王愛文接受東北網采訪時,開門見山地說。
作為共和國森林工業的搖籃,林都伊春開發建設60年來,累計為國家提供優質木材2.4億立方米,貢獻稅金近60億元,統配木材差價300多億元,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王愛文形象地比喻,『如果把采伐的木材用車廂連接起來,可以從伊春連接到三亞;如果一根一根連接起來,可以從地球到月球繞六圈半。』
伊春因林而生、因林而興衰。在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伊春林區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森林蓄積量減少55%,可采資源消耗98%,一度陷入資源危機、經濟圍困的『兩危』局面。近年來,伊春市鮮明確立了『生態立市』、『產業興市』的戰略,實施了嚴管資源、停伐紅松、林權改革、經濟轉型、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等一系列舉措,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王愛文表示,伊春近年來的經濟發展成就可以用三句話概括:發展速度快,人民生活改善幅度大,伊春影響力越來越大。2007年,伊春市GDP達到15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財政收入達到4.5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達到8億元,增長了35%。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林區職工工資由每月200多元提高到725元,翻了一番。隨著『林都伊春』旅游品牌的確立,通過實施森林生態旅游,綠色伊春的品牌已叫響國內外,去年旅游人數達到300萬人次,旅游業收入佔GDP的7.8%,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建設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重大戰略部署,為伊春市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生態和經濟的取捨間,王愛文算了一筆賬,『現在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大家對森林的生態作用認識越來越高。林木蓄積量每增加1立方米,就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8噸,釋放氧氣1.6噸。一棵樹的生態價值是其經濟價值的13倍,所以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建設為我們重新審視森林的價值出了一道新題目。』
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注重在開發中保護,一改『靠山吃山』傳統習俗,伊春市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達到84%,年采伐量降為136萬立方米,森林蓄積量年增加500萬立方米,一度『獨木支橕』的伊春市經濟發展開始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王愛文饒有興致的介紹了伊春市經濟發展的『1335』思路:高舉生態保護這面旗幟,堅持『生態立市』戰略,堅決做好防火、防墾、防伐『三防』工作,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發展門路第一、經濟轉型第一的原則,培育和發展林木產品加工、邊境貿易、旅游、林下種植、畜牧五大產業。
『伊春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功能區的建設,保護都是第一位的。』王愛文表示,在生態保護方面,伊春市將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每年減少采伐量100萬立方米,只保留36萬立方米的撫育采伐量,從根本上保護森林資源,讓小興安嶺休養生息,為國家提供一道綠色屏障。伊春適合養生度假,所以生態旅游將是發展重點。在發展綠色食品方面,伊春將強化對五味子、刺五加、蘑菇等林下資源的保護,進行系列深度開發,將其逐步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和富民途徑。伊春市可開發的風能100萬千瓦,現在裝機容量40萬千瓦。在發展清潔能源方面,伊春市將重點開發小興安嶺風能,『讓大風把錢刮來』。此外,伊春還將重點發展適合林區特色的循環經濟,發揮清潔能源的作用。
『我們將加速推進資源整合,抓企業、抓項目,不斷提昇接續產業的發展層次和水平,促進生態與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富民優勢、發展優勢轉化,努力走出一條林業資源型城市生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之路。』從王愛文的一席話中,我們仿佛看到了林都伊春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