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9日訊 在國家出口退稅新政和國際貿易中日益紛繁的『技術壁壘』的雙重夾擊中,我國出口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之大前所未有;尤其是一些紡織、機電等『兩高一資』企業,幾乎是一下子被推到『生死』邊緣。作為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出口大省之一,浙江企業受到的衝擊也幾乎最大。但是,曾創下『草根經濟』奇跡的浙商,並沒被困難嚇倒,而是再次創業、奮起自謀出路……
重壓之下浙商看好東三省
本屆哈洽會上,浙江代表團無論是參展企業數還是參會人員數,都創下了省外代表團之最。230多家參展企業、500多參會人員,不但真實詮釋了黑浙兩省共同主辦大經貿的主題,更以在一系列招商推介活動的突出表現,完美展示著浙商『吃苦精神大,敢於離土離鄉;創業精神強,膽大又心細;團隊精神好,易於相處合作』的風采。
浙江代表團有230多家企業參展。記者蘇強攝
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浙商組成如此龐大代表團參加哈洽會的背後,既有『哈洽會越辦越好,知名度越來越高,可覓商機越來越多』的吸引,又不乏『出口遇阻、企業為謀生存發展急待尋覓投資興業新途徑』的壓力。『攜手共創區域合作交流新篇章』——帶隊前來的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馮明說,浙江省委、省政府對本屆哈洽會高度重視,派龐大代表團參會,旨在與東北省區共商參與東北振興,促進共同發展大計。
浙江省經濟協作辦公室協作處處長吳永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浙江許多企業都主要做出口,全省經濟的出口依存度的確比較大。當前國家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以及國際貿易中不斷昇級的『技術壁壘』制約,都給浙江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這些危機與壓力,也使更多的企業開始越來越重視國內市場,把眼光放在東三省和西部地區。隨著國內市場的擴大,勢必帶來新的浙商投資熱。只不過在當前銀根緊縮的形勢下,他們的投資會以更穩健為特點。』
兩江合作哈洽平臺受熱捧
作為推動兩江合作的重要平臺,本屆哈洽會已是黑浙兩省共同主辦的第五次國際經貿盛會。『求生存、謀發展』的浙商對參展參會熱情空前高漲。吳永萍說,『為更好地幫助企業「走出去」,這些年來我們采取的是每年聯系兩三個地級市協辦,有重點地推介各地企業參加哈洽會。今年原定的是主推紹興、麗水、寧波三市的企業。但因哈洽會越辦越好,浙江企業對其認可度越來越高,其他市的企業家也都搶著報名,幾經篩選最後定了230多家有實力、有影響的民營企業;遠遠超過最初的預想,除主推的3個市以外,又有五六個地級市的企業加入。』
不愧為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奇跡的一個創造者,在無資源、無技術、無市場的不利條件下,硬是通過自身奮斗穩居全國民營經濟規模第一的浙商,幾乎將哈洽會的舞臺用到極致:設立浙江展區,舉辦經濟合作洽談會,盯住一個個高含金量的商務日、推介會——黑龍江投資項目推介會、2008年出口日本食品說明會,韓國商務周開幕式及經貿洽談會,俄羅斯遠東經濟特區推介會,『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重點項目融資洽談會……他們的商業嗅覺異常靈敏,他們的創業行動迅捷主動。
規避風險浙商跨領域投資
代表總公司前來參會的長江精工鋼結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東北分公司總經理俞華平告訴記者,作為上市公司,他們企業的規模和實力在國內是數一數二的,奧運『鳥巢』工程的『鋼結構』就是他們承建的,『雖然當前出口形勢對我們企業沒產生實質影響,但卻大大增強了我們的危機感和改革創新的動力。』
浙江紹興是受出口形勢變化影響最大地區之一,公司總部坐落於此的俞華平說,『事實清楚地告訴我們,越是規模大、實力強的企業,受影響越小;越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受衝擊越小,這已成了紹興企業二次創業的追求目標。據我了解,受衝擊較大的行業和企業,都已采取行動著手應對,一方面是走出去,到國外建廠,規避出口風險;一方面是加大產品更新換代力度,還有到國內其他省份建廠,或跨行業跨領域投資,轉型開發黃酒經濟就是一個新熱點。』
抓住機遇黑龍江省各地熱擁浙商
對浙商的投資熱情,黑龍江省各地是敞開懷抱、笑臉相迎。帶了100個招商項目前來與浙商對接的綏化招商局局長鄭武峰說,『無論如何,浙商都是我們發展市場經濟的老大哥、好老師,我們非常重視與浙商的合作。上半年,全市到「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招商的次數多達十幾次。這回他們主動來了,我們更得抓住機會了。』
有著獨特對俄貿易區位優勢的黑河市,也把與浙商的合作作為參加本屆哈洽會經貿活動的重頭戲,市長張憲軍親自做招商主題發言;黑河邊境經濟合作區管委會副主任陳廣華手拿精美的招商項目冊,走進每一個浙商集中的地方主動宣傳。
新聞背景
商品退稅政策大調整
經國務院批准,2007年6月18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簡稱《通知》),規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調整2831項、約佔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37%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
《通知》中明確劃分出政策調整的主要三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取消553項『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二是降低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三是將10項商品的出口退稅改為出口免稅政策。共涉及2831項商品,約佔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37%。
與此前歷次的調整相比,本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力度和范圍都是空前的。其意在進一步抑制外貿出口的過快增長,緩解我國外貿順差過大帶來的突出矛盾;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抑制『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進出口貿易的平衡,減少貿易摩擦,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閱讀
制造出口年損失758億美元
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日益紛繁的『技術壁壘』讓中國企業支付了高昂的出口成本。商務部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出口行業在2006年因技術性貿易壁壘遭受直接損失金額高達758億美元,影響殃及15%的出口企業。
技術性貿易措施以標准、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為主要內容。由於這些技術性貿易措施涉及面廣、隱蔽性強、技術性高,這些措施的實施往往意味著進入某一市場『門檻』的大幅提高,因此得名『技術壁壘』。WTO的統計顯示,從1995年至2007年5月31日,各成員通報影響貿易的新規則總量為23897件,其中技術性貿易措施16974件,佔總量的71%。而在這股浪潮中,貼牌生產,科技含量不高、與國際貿易准則接軌性不強的中國產品,成了很大的『受害者』。其中,食品土畜行業是受影響面最廣的行業,機電高新領域則成為受損最嚴重的行業。
故分析認為,最新的出口退稅政策鎖定『兩高一資』產品和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商品,大范圍、大幅度地調低出口退稅率,再次表明國家緩解貿易順差過大、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調整產業結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