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哈洽會客商走了 留下三個問號有待冰城深思
2008-06-20 10:47:25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李偉俏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0日訊 宴請酒席為啥吃一半扔一半?

  上海客商錢運美:來參加哈洽會,免不了與哈爾濱當地的朋友吃吃飯、聚聚會,但連日的宴請中,讓我有些驚詫,每次滿桌的飯菜吃不到一半就被扔了,特別浪費。

  記者調查:『先生,這些菜足夠了,不夠您再添。』19日12時,在哈市王朝海鮮飯店內,服務員不斷提醒客人不要過多點菜。該店服務員向記者表示,經常會有四五位客人點一桌菜,吃不了一半都浪費了,所以她們有時會提醒客人少點菜,夠吃就行。

  隨後在連續走訪道裡區、南崗區多家飯店中,部分飯店負責人也表示,他們絕大多數飯店每天都要倒掉剩菜剩飯,最嚴重的時候早晨進三車原料,晚上拉走一車折籮。

  『目前北方地區餐飲浪費確實很嚴重,結束就餐後,只有部分客人選擇了打包,多數剩菜被倒入了泔水桶。我們協會也測算過,通常客人就餐後會剩下很多菜,剩餘量一般為30%?40%,但在哈爾濱一些大飯店、高檔餐飲場所一頓飯的剩餘量最高會達到60%。』省烹飪協會的副秘書長藏春華告訴記者。

  對於過度點菜,造成吃不了剩餘過多的情況。采訪中,大多數就餐者向記者解釋的原因是,自己家庭吃飯還會考慮點菜量,但如果請朋友吃頓飯,不多點些菜,最後桌子上盤子都空了,就會沒面子!尤其是一些公款消費、公款請客浪費更嚴重。

  『考慮肚子,放棄面子。』對於目前哈市餐飲浪費嚴重的情況,藏春華支招,當務之急是改變面子觀。同時,飯店餐館也可在這方面大有作為。目前,該協會已經下發倡議,避免餐飲浪費號召餐館主動為顧客打包。讓飯店在經營中,提醒客人按需點菜,吃多少,點多少,不出現、少出現剩餘飯菜,從源頭上杜絕浪費。(記者張立)

  『哈肉聯』咋『冒』出三兄弟?

  浙江某服裝公司經理董其忠:哈爾濱的紅腸很好吃,沒來之前就聽說了,想想都覺得饞。這幾天在哈爾濱逛,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哈爾濱紅腸有好幾個名字,到底哪個纔是正宗的?

  記者調查:老哈爾濱人也糊涂了,在哈市道裡區一家『大眾肉聯』專賣店內,60多歲的於大爺說:『以前,我們已經把哈爾濱肉類聯合加工廠生產的紅腸習慣稱為「肉聯紅腸」,而且市面也沒有那麼多的專賣店。如今,到處都是掛著不同名字的肉聯專賣店,我們都弄不懂哪家纔是原來的肉聯紅腸。』

  17日,在哈市新陽路上,有三家和肉聯有關的熟食店:一家掛『老哈肉聯』牌匾,門面上貼著『百年老店』、『肉聯紅腸』等字樣;一家掛著『哈肉聯食品』牌匾,牌匾上印著『中華老字號』及『大眾肉聯』的字樣;一家掛著『老哈肉聯食品』牌匾,而在其燈箱上則寫著『肉聯紅腸』。

  一家『老哈肉聯』專賣店營業員告訴記者,『老哈肉聯』和『大眾肉聯』沒有任何關系。『老哈肉聯』是由原來的肉聯廠的老職工組建的新公司,但配方和工藝都是原來的。在其專賣店的牌匾上,有『國家注冊』的字樣。

  純哈肉聯食品廠的廠長孫毓民說:『「純哈肉聯」是國家注冊商標,廠子的工作人員都是原來肉聯廠的職工。哈肉聯廠改制之後,一些老職工就組建新公司,創建了新品牌。』

  哈爾濱大眾肉聯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楊總經理說:『我們和「老哈肉聯」、「純哈肉聯」沒有絲毫關系。我們生產的產品還保留著原哈肉聯廠的制作工藝,「大眾肉聯」就是原來的「肉聯紅腸」,同時,我們擁有使用「哈肉聯」的權利。』

  經濟博士、哈爾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徐明教授認為,消費者所接受的品牌,在於其產品的質量。『肉聯』作為哈市紅腸的代名詞,品牌能否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取決於消費者,政府行為在這裡的作用不能主導化。企業只有在質量、技術、服務及宣傳等方面能夠保證,纔能夠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首席記者王永志)

  來哈買啥旅游紀念品?

  廣州某電子商貿公司經理陸強:頭一次來哈爾濱參加哈洽會。臨行前,妻子囑咐我一定要多帶些黑龍江的旅游紀念品,可是走了一圈我傻眼了,雖然種類挺多,但是我到現在也不知道,真正有黑龍江特點的是啥?

  記者調查:19日,在哈洽會展館內,來自深圳的客商楊先生正在愛不釋手地看著一件木制工藝品。楊先生說:『這些木制工藝品我很喜歡,可惜太大了,攜帶起來太麻煩。想給朋友帶些紀念品回去,卻不知買啥好。』記者隨後陪同楊先生來到我省今年在旅游展臺增設的旅游商品和紀念品展位前,這裡有赫哲魚骨工藝品、魚骨粘貼畫、白樺樹皮工藝品、竹制書畫等,還有木制的冰糖葫蘆,然而楊先生看了之後都不太滿意。楊先生說:『冰糖葫蘆起源於老北京,它並不是哈爾濱的特色食品。而像白樺樹皮工藝品和魚骨工藝品,一是冰雪龍江的文化特色不夠鮮明,再就是做工也不夠精細。

  記者買了一個木制的冰糖葫蘆,還未等走出展館,冰糖葫蘆的杆就掉了。一個白樺樹皮做的工藝品,剛剛擺弄幾下就掉了一塊皮兒。而且這些旅游紀念品幾乎都沒有任何包裝,紀念品上也沒有標明黑龍江的字樣,一眼看上去根本看不出有什麼黑龍江的特色。

  經常到國內外參加各種展會的客商林雨楠對記者說,展會是展示一個城市的一個機會,也是旅游推介的一個平臺,旅游紀念品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是旅游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國許多城市都有專營旅游紀念品的名街名店,像雲南的昆明有當地政府投資建設的『七彩雲南』專營特色旅游紀念品,西安、拉薩也有專門經營紀念品的集市。而我省卻缺少大規模專營地域商品、紀念品的名街名店。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省旅游紀念品匱乏早就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我省旅游局也搞過多次龍江旅游紀念品大賽,但是目前來看,真正物美價廉的龍江旅游紀念品仍然有待挖掘。目前的旅游紀念品仍然存在制作上做工粗、材質低;包裝差、特色不鮮明,品位不高雅;設計生產、銷售等環節嚴重脫節,不能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和集合型的產業鏈等問題。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