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限塑令』施行半月 市民: 痛並適應著
2008-06-22 07:25:21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 趙小然 張育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2日訊 一個薄薄的塑料袋,卻需要浪費大量的石油,並造成觸目驚心的白色污染。6月1日,涉及千家萬戶生活的『限塑令』生效,市民的家庭生活習慣因此而改變。

  各方准備不足帶來生活『不適』

  『限塑令』實施之前,有網友在網絡上提出疑問:『限塑令』來了,你准備好了嗎?毋庸置疑,『限塑』一定會帶來人們生活習慣上的『陣痛』。如今,『限塑令』已經生效半個月,人們是否真的准備好了?日前,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市場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從心理到行動,人們對『限塑令』准備不足,並因此造成生活上的『不適』。

  調查顯示,『限塑令』實施半個月,市場上合格的厚塑料袋嚴重短缺。一些平時涉及使用塑料袋的部門,因為手中沒有儲備,造成顧客的不適應。12日,記者在位於東大直街的北京同仁堂藥店看到,有位顧客購買了胰島素等多種藥品,藥品取齊後,他習慣性地向服務員要塑料袋。服務員告之,藥店現在不再提供塑料袋。這位先生手裡捧著藥品說:『以後我來買藥也得拎袋子嗎?實在是矯枉過正。』記者與這位先生攀談時了解到,先生因身體健康的原因,需要經常買藥。以前到藥店,幾種藥裝在一個塑料袋內,攜帶起來非常方便,現在藥店不提供塑料袋,一下子有些措手不及。最後,這位先生跑了兩趟街,在一個倉買店裡買了個布袋,捧著的藥品纔算有了著落。15日,在開發區一家飯店裡,宴請完朋友的於先生,准備將桌上的剩菜打包,他向服務員要來環保餐盒。看桌上兩個帶湯的菜無法裝進餐盒,他開口向服務員要塑料袋。服務員告訴他,酒店現在不提供塑料袋,於先生看著沒動幾筷子的菜餚,只好放棄了打包。於先生說:『酒店應該提供環保塑料袋打包,否則會造成大量的浪費,這本身就有違限塑的初衷。』

  『限塑令』實施後,合格塑料袋短缺,帶來的另一個直接後果是袋裝垃圾成為難題。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們生活的小區每天有專人到樓道收集袋裝垃圾,他們只需要把垃圾裝好放在樓道即可。現在,裝垃圾的塑料袋成為難題,每天在早市上帶回兩個塑料袋,都紙包紙裹地留好,否則裝垃圾就成了問題。而裝垃圾的袋子,不是其他材料可以替代的,否則垃圾滲漏會造成污染,也影響生活環境。

  各服務部門准備不足的同時,市民的心理上也嚴重准備不足。在政府機關工作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其實她心理非常贊成『限塑』,但是一直難以成為自覺行動。比如,每次她上商店,都會被動地購買一個環保布袋。半個月的時間,家裡堆了10多個大小環保布袋。但是下次去商店,她還是會忘記從家裡拿一個環保袋。說白了,就是沒有真正從心理上接受『限塑』的狀態。雖然有時候感覺不太方便,但是大家基本上都支持限塑。那感覺就是,痛但努力適應著。

  早市不『限塑』『限塑』成果打折

  記者調查時了解到,與大超市、大商店嚴格限塑的情況相比,缺少管理的城市早間菜市場,成了一個不限塑的空間,也成了違禁塑料袋流通的渠道。這個開闊的空間,使『限塑令』的成果大打折扣。

  記者在早市采訪時了解到,『限塑令』在早市形同虛設。13日一早,記者來到『建成早市』。市場上的各種商販,都在免費向顧客提供塑料袋,為了方便拿取,成堆的塑料袋就堆放在商販手邊。記者詢問一個在早市邊上賣布袋的大娘收益可好,大娘搖著頭表示沒賣出去幾個。老人指著商販手邊的塑料袋說,這些人有地方弄到塑料袋。

  記者詢問一個賣魚餌料的商販,從哪裡能進來塑料袋,商販警覺地說是以前剩的。記者看到,一厚疊塑料袋就放在她的手邊。記者往前走了幾步,看見相鄰的兩個女商販正在討論『進貨』合不合適,他們口中的『貨』就是塑料袋。她們是以幾元一斤的價格購進的一大堆塑料袋,她們正在清點個數,如果合適下次還會照此辦理。

  記者與一個農民模樣的賣菜青年聊了一會,這個青年告訴記者,他們手中的塑料袋都是『上的貨』。如果登門去訂貨,每個塑料袋是8分錢,如果等著他們送貨,每個塑料袋1角。因為『限塑令』的原因,最近幾天廠家都沒人來送貨,他們會抽出時間專門去定貨取貨。記者詢問取貨地點是不是不遠,表示想跟他一起去進點塑料袋。這個青年看了記者一眼說,進貨的地點都在外縣。記者問一個賣水果的商販,為什麼不向顧客收取塑料袋的費用,這人苦笑著說,你看市場上有收塑料袋費用的嗎?我要是收費,別人會說我是精神病。旁邊賣饅頭的對記者說:『我這饅頭纔5角錢一個,如果收兩角錢塑料袋錢,我的饅頭只能自己吃了。』

  看著身邊走過的人群,每個人手上都至少提著三四個塑料袋。記者估算了一下,一個早市一天流出的違禁塑料袋,至少在1萬個以上。全市有數十家早市,這個巨大的管理漏洞每天流出的塑料袋,會讓『限塑令』的成果大打折扣。

  促生商機到處都有布袋賣

  在『限塑令』生效之後,由於合格塑料袋存在巨大的缺口,布制環保袋成了人們的必選之物,一些人抓住這個商機,生產大量環保布袋,向市場上推銷。

  在南崗區一家藥店,記者看到藥店的牆上掛著提示的字條:本店不提供塑料袋,小型環保袋每個5角,大型環保袋每個1元。服務員告訴記者,他們看到很多顧客買了幾種藥,都要捧在手上拿回家,一點也不方便,就產生了代銷環保袋的想法。環保袋進價小的3角,大的6角,他們從中還可以賺點利潤。說到顧客的反映,這名服務員說,顧客的反映不錯。他進一步告訴記者,有些藥物是怕直接暴曬的,有些藥是容易打碎包裝的,所以提供這種布袋,能夠保證顧客用藥安全。在道裡菜市場,一個顧客買了幾袋餃子,可是食品專櫃卻不提供塑料袋,這個顧客抓著餃子不知如何是好。服務員提醒他,進門的地方賣環保袋。這個顧客花了1元錢,滿意地用環保袋攜著餃子離去。

  記者在早市看到,有兩個慈眉善目的大娘,每天都在市場上兜售環保布袋。據介紹,大娘原來在早市賣襪子,現在改成了賣布袋。大娘說,雖然早市還胡亂提供塑料袋,但是市民覺得這不是長久的事,很多人開始有意識拎環保袋。記者看到,很多市民手上既有塑料袋,也有環保袋。

  市民許先生對記者說:『雖說支持「限塑令」,但是有些事真的不太好辦。』他舉著手裡的饅頭說,『就說這種簡單的食品,沒有塑料袋怎麼包裝?我家樓下有賣大?粥的,現在沒有塑料袋了,想吃就得從7樓端盆下去買。』他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趕緊開發出質地差不多的替代品。或許這是又一個待研發的商機。

  『限塑』:首先是市民生活習慣的改變

  『限塑令』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白色污染和能源的浪費問題,而要達成這一目的,首先是市民生活習慣的改變。塑料袋俗稱方便袋,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過方便,已經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限塑的陣痛之後,如果人們的行為習慣因此改變,『限塑令』的目的就達到了。

  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國外的限塑首先從市民的自覺行動開始。在德國,人們都自己准備好了袋子,或者把購物車推到停車庫,把商品放到自己的車裡。一些老太太提著個籃子或者推著個小推車去超市,她們從不在超市裡拿塑料袋子。環保意識已經深入到市民的生活習慣中。

  對於『限塑令』帶來的生活『不便』,記者隨機采訪了多位市民。時尚的年輕一族認為,下班要拎個環保袋去超市,感覺怪怪的,會很不習慣。這些人表示,雖然超市的塑料袋收費,也還是會慢慢地去適應限塑後的生活。市民林先生認為,塑料袋收費不是萬能的,這限制不了塑料袋的使用,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合適的替代品。在機關工作的馬先生認為,關鍵的問題還是改變市民的生活習慣。馬先生說,即使現在每個人都使用環保袋,但是隨後環保袋隨手丟棄,依舊會造成污染和浪費。

  限塑是一個長期的行動,是向不文明的生活習慣宣戰。他需要每一個人都成為主角,都自覺地參與其中,纔能夠取得最後的成果。正如市民楊小姐所說,如果『限塑令』僅限於向消費者使用的塑料袋收費,最後依然會流於形式,而使環保節能的目標半途而廢。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