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3日訊 6月14日,四川,地震災區的廢墟上,重建家園的工程在轟轟烈烈地進行著。千裡之外,黑龍江,一支援建工作小組帶著黑龍江人民的深情厚誼在第一時間趕往地震災區援建縣——劍閣。
迅速行動——援建隊第一時間赴災區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援建工作,13日黨中央、國務院召開會議布置震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工作的當天,省領導就要求迅速成立援建工作小組,並提出了要『想災區人民之所想,急災區人民之所急,解災區人民之所難,供災區人民之所需』的主導思想。援建之初,省裡就為劍閣送去了200萬元資金和55噸大米。
14日,由省發改委、省民政廳、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地震局、省衛生廳、省農委、省水利廳、省交通廳、省委組織部等單位領導組成的援建工作小組一行22人飛往四川。記者隨團赴災區采訪。
14日18時,工作小組抵達成都。為了搶出一個工作日,雨夜,援建小組的工作人員不顧旅途勞頓,冒著山體滑坡和餘震不斷的危險乘車直抵劍閣。當晚,到達劍閣時,已是夜裡23時。
第二天一早,大家就分成了8個小組分赴鄉村、水庫、學校和交通主乾道踏查災情。盡管疲倦不堪、盡管危險重重,但是大家一直滿懷工作熱情。
正如此次赴川援建工作小組的領隊、省政府副秘書長韓冬炎在黑龍江與劍閣援建工作的對接會上所說的:『當我們接到黨中央交給的任務後,我們感到這是一份巨大的責任;當我們到這裡看到災民不畏大災、重建家園的熱忱,我們一下就融入了這裡。我們感覺我們就是劍閣人,劍閣縣與我們黑龍江的各個縣是『1+65』的關系,劍閣67萬人遇到的災難會由我們黑龍江3800萬人共同分擔,深切的同胞情將一直貫穿著援建工作的始終。』
災後劍閣——一座渴盼援助的小城
劍閣古稱劍門,因諸葛亮在劍門關凌空鑿石修建飛梁閣道而得名,素有『蜀北屏障、兩川咽喉』之稱。這裡原本是一座山清水秀的小城,因為地震變得滿目傷痕。
在劍閣的一座座青山上、一個個村莊裡、一條條主乾道上,地震摧毀了學校、摧毀了醫院,也摧毀了數以萬計的民房,全縣被毀房屋達到了85.7萬間。與青川一山之隔的上寺鄉桅杆村,幾乎看不到任何一座完整的房子。
這個村的村支書告訴記者,這個村共有1600多人,目前500多人無家可歸。在地震發生的1分多鍾時間裡,山石摧毀了9戶人家的房屋,難以計數的物資頃刻間被推到河裡,216戶人家的房子垮塌了,其餘418戶村民的房子全都變成了危房。村民看到援建工作小組的成員非常開心,激動地說:『謝謝你們,從那麼遠的地方過來幫助我們。』
在劍閣縣,隨處可感受到災民重建家園的熱情。雖然122所學校在地震中遭到了慘烈破壞,全縣10萬多名中小學生被迫放假,但是老師全部留在學校裡,在用他們的雙手和熱忱為孩子們搭建新的校園。記者在漢陽小學采訪時看到,校長帶領著這裡的老師正在搬運搭建活動板房的材料,據說這樣的體力活兒,每天老師們都會從早上7時乾到晚上22時。他們說,是在搶時間,他們要在8月1日學生復課前,為學生們搭好新的教室。
黑龍江援建工作小組的到來又給重建家園的劍閣增添了一份力量。劍閣縣委書記吳連奇說,大災過後,自力更生重建家園是我們的首要任務。黑龍江人來到這裡幫助我們重建家園,這讓我們力量倍增。黑龍江援建工作小組科學、求實、高效的工作作風更是令我們感動和欽佩。他們白天不怕疲勞穿行於鄉村、企業、社區,看災情、訪災民;晚上又挑燈開會研究如何科學有序地幫助我們重建家園。他們始終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心要幫受災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執政為民的理念在他們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災情踏查——訪遍重災鄉鎮
一組數字無聲地記錄著援建工作小組成員們的汗水:援建工作小組在3天內走訪了42個重災鄉鎮,67個村莊,與居民座談216人。
其間發生了3次小餘震,可以說大家每天是在冒著生命危險體察災情。隧道被毀,幾近塌方,省交通廳副巡視員李倫不顧危險跑進去拍下了珍貴的資料。他說,交通不通什麼都不通,所以他必須摸清災情,回去之後派來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到這裡參加道路、橋梁、隧道的規劃、建設與施工。
其實,這只是大家工作中的一個尋常鏡頭。每一天,大家都要在那些瀕臨倒塌的房屋間穿行,都要在隨時可能發生滑坡的山路上跋涉,只不過高強度的工作讓大家將這一切暫時都忘卻了。省教育廳副巡員尹曉嵐在1天的時間裡走訪了8所學校,當她了解到,正在復習准備高考的學生急需指導教師時,迅速為他們聯絡了一支高水平的輔導教師。
就在援建工作小組離開四川的那一天,哈師大附中的5名教師已經到達了劍閣,並且已分赴白龍、沙溪、建州、開封4個鄉鎮的完全中學開始為高三學生做考前指導了。當然,這一切只是援建工作的一個開端,今後3年的每一天,在劍閣都將看到黑龍江人幫助劍閣重建家園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