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錄取比例逐年縮小 進初中民辦名校比考大學還難
2008-06-25 09:57:5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吳利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每年一到『小昇初』的時候,各家民辦中學都利用國家給予的政策搶先一步招收新生,『生源大戰』提前上演,由此也引發了一些問題

  『考試大戰』爭奪優質生源

  東北網6月25日訊 《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階段不能進行任何考試招錄新生。《民辦教育法》又提出,民辦校可以進行自主招生,兩部教育法律存有矛盾之處。日前,在哈爾濱市剛剛結束的民辦初中、民辦公助校的『小昇初』考試中,這個矛盾凸顯出來:一方面是不讓公辦校考試選新生,而另一方面民辦校閱讀、奧數、外語科目大張旗鼓地考。這樣的考試,能否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再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民辦名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記者陳寶林攝

  今年的『小昇初』考試主要集中在南崗、香坊、動力等幾所民辦初中,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一些民辦初中為了擇優選學生,試題的難度越來越大。一位熱門學校的老師透露,去年語文試卷的閱讀竟是該校初四畢業班的一道練習題。另一所民辦公助學校的數學試題甚至涉及很多初中一年級的課程。一位教奧數的老師說,今年擇校考試的一些數學題,就是老師也得想想纔能答出來,有的語文試題是初中的知識。如此高難度的試題讓有些孩子考完試大哭起來:『有的根本沒有學過的,根本就答不上來。』

  每年哈市約有九萬名小學畢業生。據有關人士透露,今年參加民辦初中考試的學生約在一萬名左右,由於都集中在這幾所熱點的民辦初中,為此,競爭比以往要更為激烈。一些教育界的業內人士分析,如果教育部門不采取相應措施,規范考試范圍和難易度,照這樣的態勢發展下去,明年的競爭形勢會更加激烈,試題難度恐怕也會越來越大,直接的結果就是擇校的小學生負擔越來越重,發展下去,會產生不良結果。

  與名校『對口』的課外班走俏

  激烈的競爭給家長、學生帶來了巨大影響,讓面臨擇校的孩子們參加的補習班越來越多,家長的負擔也愈發沈重起來。

  日前,在開發區的一所文化補習班,記者看到前來給孩子報名、諮詢的家長特別多,雖然一堂課學費四五十元,而且一次就要交齊20堂課的,家長們也毫不猶豫。一位家長說,聽說今年考上民辦名校的有不少是奧班的學生,都是在這個補習班學習的,所以也前來報名參加。位於南崗吉林街的一家奧數班則明確告訴學生,如果想考入一些知名的民辦中學,假期參加奧班學習纔能有勝算的可能。這個學校還把今年考入各類民辦初中學生的照片貼在走廊上,以證明自己的教學效果。

  8歲的李壯在香濱小學上三年級,今年父母聽親屬說,擇校考試競爭越來越激烈,難度加大了。為讓兒子擇校更有把握,六月份父母便為他報了兩個奧數班,其中一個班說是考某著名民辦公助校必須上的。父母還給他報了新概念英語班,准備參加9月份的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拿證書。李壯說,自己現在還在學習長笛,還有一個作文班。『這樣下來,除了正常上課外,我要應付五個課外補習班。』

  李壯的媽媽說,本不想讓孩子這麼累,可是今年的『小昇初』考試形勢嚴峻,又是大量閱讀題,又是奧數的,十多歲的孩子兩個小時內答三樣不同的科目,不找一個對口補習班心裡也不踏實呀。

  重壓之下學生出現心理焦慮

  『今年某某民辦初中報名8000多人,只收七八百人,比例為1:10 ,比高考錄取比率還低。人家考上南崗某所民辦初中的學生,不僅要到指定補習班學習,而且家長填寫單位也要門頭越大越好,外語必須學完新概念第一冊的前80課,孩子還得是班乾部……』『小昇初』考試雖然已經結束有一段時日,可是有關如何能考上民辦初中的種種消息一直不斷。

  一些家長聽說如果報考民辦初中的學生,沒有職務,沒有證書,又沒參加什麼競賽,成績也不優秀,就會馬上淘汰,就托人找關系為孩子在班級謀個一官半職。還有家長聽說學生報名材料非常重要,公共英語一級二級,奧數『迎春杯』、春蕾杯作文競賽一、二、三等獎,市區級的證書都在錄取的分數統計上佔據重要分值,於是便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領孩子參加競賽以便得到證書。

  記者對哈市香濱、大同、復華、繼紅等五所小學的近百名學生調查發現,孩子們都在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少則三個,多則四五個。20%的孩子除了補習文化課外,還有書畫或鋼琴課,旨在考級拿證書,增厚敲開民辦初中的『敲門磚』。

  教育界一位資深人士認為,民辦教育經過20多年的發展,如今日漸成熟,已成為重要的社會辦學力量。特別是當中湧現出了一批名校,靈活的機制,先進的管理模式,吸引了大批優秀教師和優質生源。從過去上門招生無人理睬,到現在抬高門檻兒挑挑撿撿,客觀上說是一種進步。不過也應注意的是,民辦校招生中,也出現了一些違反國家義務教育法規的現象,如變相考試,過度炒作等,都對當前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形成了一定衝擊,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應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加強規范纔是。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