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媽祖、民俗、閩臺情——海峽西岸文化之旅拾貝
2008-06-26 17:53:23 來源:東北網  作者:邵月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6日訊 題:媽祖、民俗、閩臺情——海峽西岸文化之旅拾貝

  記者 邵月明

湄洲媽祖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第一次知道鼓浪嶼,是因這首傳遍大江南北的《鼓浪嶼之波》。幾十年來,與《太陽島上》吸引了無數游客來到太陽島一樣,《鼓浪嶼之波》使我對鼓浪嶼產生了無垠的遐想與神往。6月21日,我終於如願以償,游覽了風光旖旎的鼓浪嶼,也在此結束了海峽西岸——福建之旅。

湄洲女的獨特發式
泉州藝人演繹的中國一絕——提線木偶

  『第五屆中國網絡媒體海峽西岸行』采訪活動是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6月17—20日,全國50餘家網絡媒體的新聞工作者雲集福建。在這4天的時間裡,記者們走訪了福州、莆田、泉州、廈門等地,聽著南音、品著閩菜、歡聲笑語中且行且文。回顧在福建采訪的這幾日,概括起來可以說這是一次文化之旅,湄洲媽祖文化、海西民俗文化、閩臺情緣文化堪稱此次文化之旅的三大亮點。


 

  湄洲媽祖文化

閩南人祭祀媽祖的風俗

  聞名海內外的媽祖祖廟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區東南方40多公裡處的湄洲島,從文甲碼頭乘輪渡20分鍾便可到達。湄洲島因形似娥眉而得名,面積約16平方公裡。這裡四季如春,綠樹成蔭,天藍水淨,空氣清新。島上景色秀麗,有號稱『天下第一灘』的黃金沙灘九頭尾,有『天然盆景』之絕的日紋坑,有鬼斧神工之妙的鵝尾山,還有如訴如歌的千古絕唱湄嶼潮音……

  媽祖原名林默(公元960-987年),因生前出海救助過不少漁民和商船,死後被尊為海神。歷代朝廷還敕封她『天妃』、『天後』、『天上聖母』等尊號。湄洲島是媽祖的故鄉,這裡的媽祖廟被尊稱為『天後宮湄洲祖廟』了,創建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即林默逝世的同年,初僅數椽;後經歷代擴建,日臻雄偉。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回來奏稱:『神顯聖海上』,於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奉旨來到湄洲島主持御祭,擴建廟宇。清康熙統一臺灣,將軍施琅奏稱:『海上獲神助』,又奉旨大加擴建。目前,媽祖廟已修葺一新,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成為全世界華籍海員頂禮膜拜和海內外同胞神往的聖地。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祖生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忌日,廟宇內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

  源遠流長的媽祖文化,在海外華人心中,尤其在東南亞國家、地區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全世界現有媽祖宮廟近5000座,近2億人信仰媽祖。近年來,每年到莆田朝拜媽祖的境內外香客達200萬人次,其中臺灣游客超過10萬人。


 

  海西民俗文化

南音表演

  ——聽泉州南音,領略海西民俗文化魅力。傍晚時分,坐在古色古香的八仙桌旁,一邊品茶,一邊聽著優雅的南音,能夠如古代文人雅士般品茗看戲,享此雅致,夫復何求。這樣的采訪與其說是采訪,不如稱其為一次偏得的享受。泉州南音起源於唐,形成宋,主要流行於於閩南及臺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泉州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

晉江古厝
晉江古厝

  ——住晉江古厝,體驗承載歷史的古民居。晉江古厝,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縮影,是中國僅存的少數古民居群落。它承載著一段歷史。晉江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晉江古代民居不同於北方大地和江南水鄉的民居,也有別於南方山區的。晉江古代民居既承襲漢人的中原傳統,又深受閩越人海洋文化的影響,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民居建築。如,『出磚入石』的『皇宮式』大厝,花崗石砌成的『石頭厝』,用夯土夯就的『土擋撞厝』,以土結壘成的『土結厝』,還有用牡蠣殼為牆的『蚵仔殼厝』;近代以來,晉江華僑又帶來了西方和東南亞建築文化,回鄉建造了一座座『番仔樓』,堪稱為中西合璧。這,在全國的民居建築中都是別具一格、不同凡響的。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正門
長樂博物館一瞥
福建石獅蚶江燈謎館

  ——看遍博物館,在時光堆積的地方感受傳統文化。福州市長樂博物館是一座集展覽、收藏、陳列、研究、交流和教育於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設有『長樂歷史大觀』、『一代纔華鄭振鐸』、『長樂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展』、閩劇之鄉『閩劇館』、臺灣畫家『林其文美術廳』、古玩字畫『珍藏館』、方寸天地『集郵館』等七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展廳,涵蓋了歷史,文化及藝術的各個范疇,多角度,深層次地展示了長樂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第五屆海峽西岸行的記者們還參觀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冰心文學館、長樂高魯天文館等地,徜徉在博物館大廳,記者們的步履總是緩緩的,輕輕的,生怕驚動了什麼。是什麼呢?或許什麼也不是,只是一種對時光的惋惜,對生命的敬畏,對民俗文化的留戀。


 

  閩臺情緣文化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娓娓地道出福建、臺灣隔著淺淺的海峽,福建在這頭、臺灣在那頭。海峽隔不斷的不僅僅是鄉愁,也有閩臺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閩臺情緣文化。

  同文同種同根生

《同文、同種、同根生》巨型火藥爆繪壁畫

  《同文、同種、同根生》是泉州籍旅美現代藝術家蔡國強創作的巨型火藥爆繪壁畫的題目,畫面由一棵大榕樹及樹根構成,用火藥在特制的大麻紙上爆破,炙燒繪成畫。畫高18米、寬9米,面積達162平方米,堪稱是『世界最大火藥爆繪壁畫』。這幅壁畫寓意深遠,象征著海峽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同根同源,現懸掛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二樓中廳。該博物館內,幾大展館各具特色,從不同角度展現兩岸源遠流長的關系。

  綜合主題館,是整座博物館陳列的核心,總面積達3466平方米。整個布展按照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的閩臺關系的『五緣』來設計,分七個部分。其中,地緣、血緣、法緣和商緣單獨各作一部分,而文緣由於內容較多,則分設三個部分,即文脈相承、諸神同祀、風俗相通。主題館共展出1500多件文物文獻,這些珍貴的文物文獻見證了閩臺兩地深厚的歷史淵源,再現了閩臺骨肉親的種種歷史場景。

  鄉土閩臺專題館,別具一格地按『春、夏、秋、冬』四個時節,展示閩臺兩地相同的民俗習性,深入表現閩臺關系:拜年的團圓場景,鬧元宵的喜慶場面,迎春的美妙畫卷,清明的祭掃習俗……


 

  十裡僑鄉作謎鄉

  『兩岸同根同祖,蚶江與鹿港有著割不斷的兩岸情緣。應臺灣鹿港有關方面的誠邀,7月蚶江將組團赴臺進行燈謎、南音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中國燈謎藝術之鄉』福建石獅蚶江燈謎館館長林文裕6月20日對前來此間采訪的中國網絡媒體海峽西岸行大型采訪團如是說。

  素有『海濱鄒魯』之稱的千年文化古鎮蚶江,今天依然傳承著中國千年的燈謎文化,溝通著兩岸血濃於水的親情。林文裕館長說,『蚶江燈謎展猜』已經成為『閩臺對渡文化節』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部分,今年3月臺北、高雄、臺南等8個臺灣地區參訪團跨越海峽,參加了在蚶江舉行的『第二屆閩臺對渡文化節』兩岸燈謎互動交流活動。

閩南婚嫁風俗

  『沒有蚶江燈謎就沒有鹿港燈謎,蚶江是母,鹿港是子。』臺灣民間古物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蔡崇熙參訪蚶江燈謎館時如此表示。

冰心文學館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如果說一個地方短時間的發展靠的是機遇,那麼,要想獲得長久的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靠文化。縱觀我國的諸多名城,無一不是在建設現代化都市的過程中挖掘和弘揚了自身的歷史文化個性。作為當今改革開放的前沿地,福建省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為福州、泉州、莆田等城市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軟文化的支橕。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