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普裡霍季科•尼•尼 |
編者按:
在中俄關系發展歷程中,民間交往一直是促進兩國關系發展的重要助推力量。原俄聯邦駐阿穆爾州總監察員助理、現任阿穆爾國立大學地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的普裡霍季科•尼•尼近日撰寫文章,總結了中俄民間外交歷程及其成果。全文如下:
中俄兩國毗鄰地區的區域間合作,特別是商界和文化界的交流,是兩國共同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
2004年,黑河市中俄友好協會和俄中友好協會阿穆爾分會之間的合作已經走過了20年的歷程。這些年來,雙方在恢復邊貿、積極發展國出國旅游,以及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體育等領域的合作確立了長久的關系。這極大地促進了兩國邊境地區的穩定發展,同時提高了邊境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更加深了中俄兩國之間真誠的、富有成效的友好關系。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也在不斷加強。1985年10月25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偉人鄧小平提出了『打開國門政策』,以這個政策為依據的民間外交也受到了兩國政府長期的重視。正是從這一時刻起,兩國的經貿、文化、人文、旅游等領域開始了飛速的發展。到1987年9月1日,濱海邊區恢復了雙邊貿易,一年後,黑河市和布拉格維申斯克市開通了一日游線路。同年,黑河農業科學研究院與全俄羅斯科學研究院共同開始對大豆的研究工作,並培植大豆新品種。
1985年,經中俄雙方友好協會商定,在俄羅斯布拉格維申斯克市舉辦了首屆中俄畫家作品展,這次畫展受到阿穆爾地區居民的高度評價。從此,中俄兩國的文化和體育代表團開始了積極的交流活動。雙方合作拍攝電影、二戰老兵們的重返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兩國青年和少年之間的交流活動從此成為傳統型的節目。與此同時,雙方有關部門還就社會領域的各種問題舉行了多次的座談。
中俄兩國互相舉辦的國家年是2005-2008年促進中俄兩國友好關系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綜合性規劃,它實際上包含了在所有領域裡的合作,同時在各方面也成為在最近一段時間兩國關系發展的基礎。民間外交和民間組織在中國一直受到社會和政府的廣泛支持。中國隆重慶祝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50周年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俄中友好協會主席、俄羅斯科學院院士M•季塔連科先生在訪華期間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他說:『從相互認知和通過現實來修正認知的角度來看,中國的俄羅斯年和接下來的俄羅斯中國年是非常重要的。因為,1990年初,中俄兩國關系正常化,兩個國家如今的發展經過了30年相互疏遠的悲劇階段。兩國各階層人民之間存在著慣性的不理解或者是對相互理解的准備還不夠充分,所以兩國領導人倡導的舉辦國家年是非常及時的。這個倡導反映了中俄兩國領導人都很清楚地意識到,為兩國關系的發展創建一個可靠而廣闊的社會基礎是很重要的。』
今天,依靠社會積極分子的努力和有關出資人的幫助,俄中友協工作者們仍在繼續完成著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在俄羅斯宣傳中國的正面消息和對中俄關系有益的信息,促進中國伙伴與俄羅斯的城市之間建立友好關系,致力於兩國之間擴大經貿、科技和文化的交流。在這方面,我們的中國同行同樣作了大量的工作,舉行了一系列非傳統型的大型活動。對於前蘇聯在中國最困難時期所給予的幫助,中國政府和人民至今牢記和珍惜,他們對此仍心存無限感激。
如今,各種民間組織和社會各階層代表也都已經參與到實施民間外交這一光榮的任務中來。但是,在這裡,兩國的友好協會依然發揮了最主要的作用。作為一個完全自治的機構,友誼協會和各種聯合會在協助國家完成著國家官方部門有時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這是有一系列原因可以解釋的,它們當中的任何一個組織,無論是友誼協會還是各種聯合會都是在各自為自己國家進行著具鮮明目的、具體的事情。它們不是偶爾地從事與其它國家有關的工作,而是把雙方的合作建立在長久的基礎上,這些民間組織的同行們在自己的國家裡都是友誼和合作思想的主要傳播者,他們一起相互配合,協同合作。
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這些民間組織依靠國家各部門的緊密配合和支持去建立對外聯絡關系;舉行輿論界與國家領導人、各領域的代表間的會晤,並從而得到廣泛的反響;為社會、外交界、商界代表組織各種音樂會和展覽會,使人們更好地了解每個民族文化和藝術獨特的風格;出版和宣傳反映本國人民與其它國家人民多方關系的書籍和畫冊;促進友好城市之間關系的發展,首先是在經濟合作和吸引外資領域的聯系;參與在其它國家的文物修復和保護工作;積極在文化和精神領域與海外同胞合作;促進民族語言的研究和推廣,吸收俄羅斯高校畢業生參與到自己的工作中來。
這些民間組織實際是各種社會政治力量、商人、科學和文化界人士、青年組織、體育界和宗教界人士代表們從事的國際活動的協調員。(翻譯:畢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