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30日訊 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哈爾濱市建立了國家、省、市、(區)縣四級名錄體系。然而,對於如何保護,一項專題調研發現,哈爾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還存在『缺乏認同感』、『缺乏傳承體系』、『缺乏地方性法規』、『缺乏協調機制』等問題。
『人死藝亡』後繼乏人
據哈爾濱市文化局文化處吳琨處長介紹說,『非遺』的最大特點是口耳相傳,因而常常是轉瞬即逝不可再生的。這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豐富,但也很脆弱,一些依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非遺』正在『失血』,許多傳統技藝後繼乏人,在相傳中缺乏一種認同感、歷史感和歸屬感。
老藝人正在制作牛皮畫。資料片
哈爾濱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梁敏主任說,進入省級的哈爾濱市十大『非遺』的『青牛葫蘆』是在自然生長的葫蘆上使用雕刻繪畫手段雕刻、火燙及彩繪出各種圖案的工藝品,在五常一帶已有260年歷史,現在只有第四代傳承人鄭國華還在默默堅守著。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孫亞強介紹說,方正剪紙種類繁多,目前,最具影響力的傳承人叫倪秀梅,隨著剪紙老藝人故去,古老的『本地型』剪紙已基本消亡。為追求風尚,某些剪紙藝人放棄了原有古朴稚拙、深厚粗獷的剪風,這讓方正剪紙固有的風格大打折扣。
生存與傳承是當務之急
吳琨處長介紹說,去年初,哈爾濱市由文化部門普查『非遺』時發現,文化遺存大都流落在民間,由政府相關部門收集的幾乎寥寥無幾。一些地方領導對『非遺』的價值及其搶救和申報工作重視不夠,許多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都還固有著『傳女不傳男、傳家不傳外』的舊思想,使文化遺產遭到封存。
就如何建立『非遺』的傳承體系,吳琨建議,培訓一批『非遺』承接人纔隊伍,在高校增設有關方面的專業學科招收學生;將民間藝術列入大學藝術教育,在中小學各個學段開設有關『非遺』內容的課程,從小培養孩子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在保護『非遺』的隊伍中,應吸收文化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以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水准。
同樣是哈爾濱市十大『非遺』的珍珠球是滿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分布於五常拉林鎮及周邊區域,目前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現在五常只有在民族節日時纔玩起這種運動。他建議,除了信息、圖像、圖片靜態保護外,還將在全市中小學中大力開展『珍珠球』活動,讓民族民間體育之花常開不敗。
在采訪中,許多專家都認為,尋找優秀的傳承人非常重要。應該參照京劇等拜師的形式制定傳承人的標准,政府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使傳藝者和學藝者都無後顧之懮。
留住『印記』搶救遺存
哈爾濱市政協委員們認為,目前,哈爾濱市就保護『非遺』方面還沒有出臺一部地方性法規,因為保護性地方法規的缺失,直接導致對『非遺』的保護處於無序、無規、無責的狀態,也沒有成立一個『非遺』保護的聯合體,使之保護基本還處於『零打碎敲』狀態,資源完全沒有得到整合。
據了解,我省於去年下半年已經成立了『非遺』保護相應的組織機構,成立了領導小組;成立了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了由財政、文化、教育、旅游、省建設廳等多部門組成的廳際聯席會議。而哈爾濱市目前的『非遺』保護工作只有文化部門一家來做。
據哈爾濱市文化局的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目前,哈爾濱市正按照省裡的模式建立相應機構,並制定一系列『非遺』保護工作暫行辦法、制度等規章,目前已提交到政府有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