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30日訊 方正縣在全縣范圍內開展科技惠農網絡建設,把科技知識、市場信息和農村實用技術通過現代網絡技術普及、傳遞到千家萬戶,對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增產、實現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3年過去,如今,方正縣的農民流行一句口頭禪『致富不找縣長找市場』。
電腦進村觀念更新
科技惠農信息網絡建設是伴隨服務『三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出現的新事物。2005年,方正縣開展了科技惠農信息網絡建設試點工作。在試點工作中,方正縣解決了手續減化、費用減免、網費、電費優惠等實際問題,在哈爾濱市率先實現了農村科技信息網絡全覆蓋。目前,方正縣已建科技信息站95個,佔行政村的119%。農村擁有電腦1480臺,電腦入村率100%。截至去年末,有2.4萬人次、佔農村人口18.5%的農民走進科技信息站,查閱市場信息,尋找致富項目。通過科技信息站,農民走進市場,了解市場,加快了農民生產觀念的更新,實現了『不找縣長找市場』的轉變,促進了農民增收。
網絡牽線大有錢賺
2005年,寶興鄉勝利村村民朱寶軍通過上網跟蹤查詢水稻收購價格,最終和村民們以每公斤1.9元的價格出售,使村民們多收入近120餘萬元。會發鎮永豐村朱雲豐通過科技信息站,查詢到水稻插秧機的價格和供求情況,在科技信息站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從江蘇、內蒙古等地訂貨,銷售到周邊延壽、依蘭等縣。歸國華僑、綠蔭食品有限公司經理馬同慶,通過網上查詢了解到速凍黏玉米和山野菜的市場行情及生產技術,在原有一處加工廠的基礎上,又投資300多萬元新建一處加工基地,並通過網絡與沈陽及日本建立了長期供銷渠道,同時與農民簽訂了3000畝的生產訂單。寶興鄉新豐村、曙光村黨支部書記通過本村科技信息站查詢勞動力輸出及轉移相關信息,向日本、韓國輸出勞動力31人,向省外輸出勞動力43人,每年增加農民收入320餘萬元。
能人投資農民受益
方正縣還積極鼓勵『能人』投資建設農業科技信息站,松南鄉一名旅日華僑一次性投資30萬元,承包建設了17個科技信息站,使這個鄉實現了一村一點。據統計,全縣動員社會力量投資160多萬元建設信息站,其中社會『能人』投資佔42%,華僑投資佔27%。
3年來,科技信息站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利用網絡信息謀求發展的積極性,加快了電腦走進農民家庭的步伐。據調查,2005年3月,方正縣有電腦960臺,如今已發展到1480臺。科技信息網絡建站以來,通過網絡信息指導銷售,僅水稻一項就使全縣農民增收24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