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日訊 汶川大地震和隨後不斷發生的餘震造成大量建築物損毀,幾座縣城變成廢墟,無數村鎮夷為平地,垮塌、傾斜、裂縫的房屋不計其數,數以百萬的群眾瞬間失去了親人和賴以生存的家園。為迅速摸清地震中房屋受損情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要求各地立即組織房屋安全鑒定專家赴川進行支援。消息傳來,哈爾濱市房產住宅局安全處和房屋安全鑒定辦專業人員踴躍請戰,都想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災區,竭盡所能,幫助那些流離失所的人們早日重返家園。
5月16日和5月29日,該局陸續組織並派出兩批共11位來自哈爾濱市房產住宅局、哈爾濱建築設計院和哈工大土木工程學院的專家馳援災區,在那段災後最困難的日子裡,他們始終戰斗在第一線,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不懈熱情,與災區群眾並肩奮戰,重建家園。
臨危受命緊急馳援
到達災區後,專家組立即向負責分派工作的指揮部表示,願意到最危險、最困難的災區開展工作。
根據組織安排,專家組主要負責重災區彭州市及下轄鄉鎮、江油市、德陽市等地的房屋安全鑒定排查評估。
沒有親眼目睹災區慘狀的人,永遠不能真正理解什麼叫災難。
陰霾的天空下是傾頹的大山、泥石流阻斷的道路和支離破碎的斷壁殘垣,空氣中彌漫著不易消散的煙塵,比煙塵更刺鼻的是消殺藥水的味道,比消殺藥水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廢墟下飄出的,一日濃於一日的腐臭———那是死亡的氣息。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留給人們的,卻比刀兵相見的戰場更加慘烈。
從災區群眾的眼神裡,專家們深切地感到地震給他們造成的巨大傷害和心理陰影。雖然,搶險救災工作已經開展起來,並日益有序和完善,被堵塞的道路正在打通,廢墟下的生還者正被營救,人們急需的食品、藥品、衣物等正源源不斷運抵災區,但幸存者們的居住問題還遠遠沒能全面得到妥善解決。
在30多攝氏度的高溫中,在不斷發生的餘震中,無家可歸的人們擠住在集中安置點或臨時搭建的帳篷營地裡,一些不願離家太遠的災區群眾就用廢墟裡撿出來的木板和被單在門口空地上搭起簡易窩棚,既不能保溫隔熱,也不能遮風擋雨。然而,對大地震仍心有餘悸的人們也僅限於在家門前徘徊,甚至不敢回去取出一些生活必需品。
『房子安不安全,他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災區百姓的生存狀態讓專家組成員刻不容緩地投入到緊張的排查鑒定工作之中。他們清楚,只要自己加把勁兒,就能幫助更多的災區群眾早日推開回家的門!
爭分奪秒開展工作
到達災區以後,專家們備感時間的寶貴。
數不清的房屋等著專家組評估,擠出半小時就能讓一戶居民早點回家。為了把這寶貴的一分一秒都用在刀刃上,他們捨不得坐下好好吃頓飯、捨不得躺下踏實睡宿覺。
從城市到農村,從鄉鎮到村屯,專家們就這樣一幢幢、一間間的不間斷地仔細排查著,幾乎沒有一刻停歇。
在災區,80%以上待鑒定房源都在鄉鎮,甚至村屯。震後,幾乎所有通往災區的道路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一些鄉鎮和村屯乾脆就成了與世隔絕的孤島。為了到達工作地點,隊員想盡了一切辦法。越野車走不了,就換摩托車,摩托車過不去,隊員們就背著沈重的儀器,冒著高溫、頂著風雨、躲避著山坡上隨時可能滾落的飛石,踩著山間陡峭的小道,徒步前往。
在災區的26天裡,他們所到之處,都能看到災區群眾期待的目光。除了必查的住戶外,只要其他居民有要求,只要家裡有人在,專家們都會耐心地為他們的房子進行檢查評估,同時一遍遍解答圍在身邊的住戶們的各種疑問。
由於當地人講話方言較多,許多群眾聽不懂普通話,他們想出了很多辦法,比如打手勢、畫圖畫,甚至利用磚頭和木條搭建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說明房屋的構造是否安全,以及為什麼做出相應的鑒定意見。通過溝通和交流,居民們明白了各自房屋的安全狀況,有效消除了恐慌心理,很多居民都是在鑒定後第一次回到了家裡。
為了盡可能多做一點工作,專家組每天凌晨1時以後纔能入睡,早晨6時以前就要起床。不足4小時的睡眠和超負荷的工作量嚴重透支著每個人的體力。他們一天比一天黑瘦,但大家的工作勁頭卻從未減少。不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反倒打趣說:『這幾天過得夠本兒,乾了一整年的工作,爬了一輩子的樓梯。』
正是在這種樂觀精神的支持下,哈爾濱市房產住宅局派出的專家組率先完成了當地指揮部交辦的任務。雖然,大家的體力早已嚴重透支,但考慮到災區排查任務繁重,在接繼力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專家們主動找到指揮部,要求推遲返哈,接受指揮部安排的其他任務。
安全鑒定與危險同在
伴隨著身體疲勞的還有生命危險,猙獰的死神也曾多次與他們擦肩而過。
剛剛走出工作場所,突如其來的餘震就把幾分鍾前還矗立的房屋搖成一堆瓦礫;剛剛通過一段險峻的山路,一塊數十噸的巨石就在身後把路砸斷……
由於工作需要,他們必須進入那些已被一次又一次餘震掏空了基礎,甚至一次輕微的咳嗽和不小心的碰撞都會引起整體垮塌的危房;也是由於工作需要,他們必須爬上那些千瘡百孔的樓房高處,清除搖搖欲墜的外牆皮,查看每一條裂縫的走向。
除了繁重的工作和無處不在的危險,專家們每天還要克服很多在家時難以想象的困難。
災區的居住條件非常簡陋,工作人員只能不分男女,擠住在帳篷和活動板房裡,外面是三十六七攝氏度的高溫,帳篷裡更加悶熱潮濕,溫度常常超過40攝氏度。北方人原本不耐濕熱,再加上生活用水不能足量供應,所有人的身上都起了連片的熱痱子、濕疹和不明原因的?疹。由於飲食不適、水土不服,許多人開始腹瀉、渾身乏力,蚊蟲叮咬導致的皮膚潰瘍更是讓人奇癢難忍。然而,專家們沒一個叫苦、沒一個退縮。
在災區的26天裡,他們每天超強度、超負荷工作,克服了餘震、次生地質災害、生活條件簡陋、水土不服等諸多困難,先後轉戰成都、彭州、江油、德陽等市,共排查房屋9815棟、337萬餘平方米,工作數量和質量在全國鑒定專家組中始終排在前列。
繁重工作之餘,他們還結合當地實際,創造性地幫助災區起草制定了《『5·12』地震後受損房屋鑒定標准》和《江油市房屋震後損傷處理工作綱要》,在後續力量未及時到位的情況下,他們主動延遲了返回時間。
哈爾濱市房產住宅局專家組忘我的工作精神和高效率給當地指揮部門和同行專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都市房產管理局抗震救災工作組組長唐衛東對專家組的工作做出高度評價。他說『哈爾濱的同志技術水平非常過硬,工作態度非常認真,工作成果非常顯著』,並代表成都市房產局、成都市人民向哈爾濱市房產住宅局、向哈爾濱市委市政府表示感謝!
北京鑒定組組長這樣稱贊哈爾濱的專家組:『這是一支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隊伍。』
四川省建設廳和江油市房產局、德陽市規劃和建設局也給予專家組高度評價,並給專家組發來了感謝信,贈送了錦旗。
是什麼力量讓他們捨生忘死
事實上,專家組成員們幾乎家家有一本難念的經。
全曉霞的孩子今年大學畢業,正面臨分配找工作;姚進的妻子有心髒病,母親患小腦萎縮,只認識他這唯一的兒子,每天下班時分她都會站在窗前,等兒子回來;陳春雷做完氣胸手術不到半年,小孩纔滿月;譚強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顧;梅久斌的家裡有一個智障的孩子,孩子對父親的依賴很重,每天需要他接送纔能上學……
然而,大災面前,這些都變得不值一提。災區人民的熱切期盼,各級領導、同事、朋友、家人的理解、支持和鼓勵,給了他們最大的心理支橕和精神安慰,更成為他們前行的精神動力。
災區群眾也給了專家組最崇高的敬意。
排查過程中,一位義務給專家組當向導的老百姓看到專家們身上起了很多紅點和水泡,並開始潰爛時,二話不說就用自家的農用三輪摩托拉著專家們往返十幾公裡尋醫買藥;當地小診所的醫生得知專家組是進行房屋安全排查鑒定的外地人,而且因為工作原因不能每天前來就診時,堅持塞給專家幾天的藥量,並說什麼也不肯收藥費;還有一個個不知名的當地人,以各自的方式向他們表達著心中的謝意。當專家組成員身著救援服裝,帶著寫有『哈爾濱』三個字的頭盔去買日用品時,幾乎所有的經營者都不肯收專家們的錢。他們說,你們跨越幾千公裡來支援抗震救災,收你們的錢,我們心不安……
端午節的時候,專家組的帳篷裡擺滿了當地人悄悄送來的粽子和節令食品,看著門前來來往往的人們淳朴的笑臉,專家們甚至不知道該去感謝他們中的哪一個。
正是在這種攜手同心、共闖難關精神的鼓舞下,他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目前,抗震救災工作已接近尾聲,但災後重建工作仍任重道遠。在接受記者采訪過程中,專家們不止一次表示,一旦災區有需要,他們將毫不猶豫,重返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