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日訊 以往晝夜長明、烏煙瘴氣的『天燈』,經焦化廢氣綜合利用,制成甲醇;以往棄之無用的煤矸石、煤泥,用來發電、做建築材料;煉焦產生的熱能,用作生產玻璃的高熱能……在七臺河市,儲量有限的煤炭『烏金』,經過多元循環經濟的『膨脹』,讓有限資源實現無限利用,正產生效益『裂變』效應。
作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和我省唯一的煤炭循環經濟試點市,七臺河市做足煤循環利用文章,以發展循環經濟為主線,正在全面推進『優質焦煤、優質焦炭、煤化工、電力、新型建材』五大基地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煤電化基地建設。
變廢為寶
位於七臺河市新興區的紅鮮焦化園區是七臺河市發展循環經濟的典型范式。過去,『天燈』曾是這裡的『景觀』,晝夜燃燒的焦化廢氣污染環境,也造成極大的浪費。而現在這些工業生產的廢棄物,放對了地方,就成為產生巨大效益的寶貝,使原煤資源平均增值率達27.4%,環保設備裝備率達96.7%。
七臺河市把轉變線性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思路,圍繞煤炭資源轉化昇級,大力實現『兩化開發』,即煤氣和煤焦油的綜合開發利用;『六固利用』,即煤矸石、劣質煤、煤泥、粉煤灰、爐渣、垃圾的綜合開發利用;『六水循環』,即礦井水、洗煤水、熄焦水等綜合治理和循環利用,為發展循環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良性循環
據了解,七臺河市以結構調整為主線,遵循生態規律,運用市場經濟機制,積極推動經濟活動由傳統的『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單向流動的線型流程向『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反饋式流程轉變,努力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的良性循環。
這個市確立了『以煤為主多元循環,焦化產業適度延伸,接續產業規模拓展』的總體思路,確定了完善煤炭產業體系、電力產業體系、化工產業體系、建材產業體系為主的煤炭循環經濟體系,構建煤—焦炭—化工、煤—電力—建材產業鏈。制定了生態工業園區企業間資源綜合利用優惠政策和企業清潔生產優惠政策,以此推動園區企業間資源相互利用與整體配套。建設煤焦化產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生態工業園區的基本框架。確立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分利用資源,提昇經濟質量和效益,提高廢棄物利用率,培育清潔生產企業和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總體目標。
科技助推
發展循環經濟,進行煤電化基地建設,必須有先進的科技為支橕。七臺河市緊緊抓住企業技術改造這一核心,以項目為載體,依托煤炭、電力、焦化、建材四大工業主導產業和園區,建立了擁有59個項目、總投資達260億元的循環經濟項目庫,在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昇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下功夫、搞突破。
在煤炭洗選上,采用先進工藝,提高精煤產出率達8%,實現了原煤全部入洗。在焦化產業上,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堅持『控制總量、關小上大』的原則,淘汰了213萬噸土法煉焦的小焦爐,新上了3個百萬噸搗固焦爐,使焦炭年生產能力達到500萬噸以上,所有焦化企業都上齊了煤焦油、粗苯、煤氣等回收利用和環保設備,對大型企業進行了乾熄焦工藝改造。在煤化工產業上,建設了焦爐煤氣制甲醇、煤焦油加氫、苯加氫等一批煤化工項目,結束了七臺河市『只焦不化』的歷史。在電力產業上,建成裝機容量76萬千瓦的洗中煤、煤泥、煤矸石等低熱值燃料電廠3個,裝機容量5萬千瓦的環保型煤氣發電項目2個,在大唐七臺河發電公司已有兩臺35萬千瓦機組基礎上,續建兩臺60萬千瓦機組的大型坑口電站項目。在煤建材產業上,建成年產3億塊的煤矸石燒結磚項目2個,建成年產水泥60萬噸、砌塊24萬立方米的粉煤灰水泥和砌塊項目3個。通過技術改造和新上項目,七臺河市形成了一批循環經濟項目群,初步構築起了上下聯動、左右配套、循環利用、互利共贏的循環經濟產業格局。
漸入佳境
以大唐電廠、龍洋焦電、寶泰隆、億達信等為龍頭的一批煤焦電化大企業,基本上實現了原煤『吃乾榨淨』,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僅以寶泰隆聖邁煤焦油加氫項目為例:項目總投資16438萬元,項目建成投產後,年新增銷售收入32886萬元,利潤8415萬元,稅金3830萬元。五個循環經濟園區規劃項目完成後,每年的銷售收入可增加60億元左右。
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理念,七臺河市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招商。2004年以來,先後拒絕了5家總投資達5億元的高耗能、高污染投資項目,同時引進資金200多億元,用於發展循環經濟項目,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25個,投資千萬元以上項目210個,僅焦化項目投資就達30多億元。
七臺河市煤炭循環經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到2007年,通過煤矸石發電,年消耗煤矸石、煤泥400萬噸;通過發展新型建材,年消化煤矸石和粉煤灰65萬立方米,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75%;通過發展節能環保項目,年可利用礦井水1500多萬噸,回用率達70%。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92%,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98%以上,萬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1.5%,節約12萬噸標准煤,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分別為280噸和470噸,城市煙塵控制區覆蓋率達85%,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以上天數在241天以上。據測算,循環經濟的發展,每年為七臺河市帶來8億多元的直接經濟效益,拉動當年工業增加值在15個百分點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