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日訊 減少『丁』字路口,確保路網暢通;擴大水域、綠化面積,避免形成熱島效應;喬木選白樺,灌木種丁香,形成植物景觀特色……日前,市規劃委員會在專題論證基礎上,對群力新區規劃進行了調整。調整後的規劃在立足人居需求,結合自然生態資源,捨10億土地出讓金保留天然濕地的同時,重新整合土地資源,集約出價值20億元的80萬平方米有效土地。哈爾濱市在群力開發建設中,一放一收間展示了政府開發新區過程中的價值取向———以人為本。
謀宜居彰顯民本思想
據了解,調整前的群力新區路網規劃中,網格狀路網格局確保了新區交通的四通八達,但設計中多『丁』字路口,增加了交通擁堵的幾率;一些道路設計過寬,給行人過街帶來安全隱患,同時也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一些變電所等公共設施全部設在地上,既不安全更影響觀瞻。為解決這些問題,市規劃委員會在專題論證基礎上,對群力新區路網規劃進行了調整。群力開發辦有關負責人解釋,調整後的規劃中除一處『丁』字路口因前方公園無法取消外,新區內所有『丁』字路口全部取消,確保新區內道路順暢;根據行人過街的速度和紅綠燈的長短時間,部分道路的設計寬度降低,確保行人過街安全。另外,將所有變電所、垃圾轉運間等公共設施設計到地下空間裡,消除隱患和污染源。
事實上,這種以人為本的規劃調整,得到了意外的收獲:『丁』字路口的取消,道路寬度的降低,公共設施的『下設』,為新區新增有效土地面積達80萬平方米。
謀生態著眼長久利益
群力新區的功能定位是承接中心城區人口轉移。為確保大量市民湧入後不形成熱島效應,此次規劃調整使新區水域面積和綠化面積都大大提高。同時放棄價值10億元的土地出讓金,保留33公頃的天然濕地,確保群力新區成為哈爾濱市區一個巨大綠肺。
據介紹,為契合群力新區打造『中國寒地水鄉』的概念,新調整的規劃中,在13平方公裡的起步區內,將原規劃的水系調整為3條水系、6個湖泊,水域面積達1平方公裡。按照專家的規劃設想,這些水系夏季可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冬季可作為天然冰場,市民可在此享受冰情雪韻。
另外,在新區內主要種植寒地植物,白樺將成為新區的主要樹種,種植比例將達到60%。同時,丁香也將成為新區的特色樹種,這裡將引進多品種丁香,建成國內最大的丁香園。從4月到7月,新區將彌漫丁香的芬芳。
據介紹,不算保留的33公頃濕地,根據新調整的規劃初步測算,新區將新增綠化面積20萬平方米,盡管土地收益少了,但綠量的增大給城市帶來的後期效益不可估量。
謀繁榮謹慎科學開發
『中央商務區』的概念,近年來一直是許多大城市開發新區的必修課,商業一條街、金融一條街的理想模式是大多數新區開發中渴望盡快實現的狀態,但也容易造成有街無商。為確保群力新區的業態建設一步一個腳印,此次規劃調整,將中央商務區設置由『片』改成『帶』。
據介紹,按照群力新區開發堅持『基礎設施先行、公共設施先行、景觀建設先行、商業業態先行』的原則,目前,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景觀建設的『先行』都可以由開發者自己掌握,但唯有商業業態是開發者不能左右的。此次規劃調整,將原有的大片中央商務區調整為一兩條街。目的是將這一兩條街作為試驗田,營造出市場氛圍後再逐漸推開,確保土地開發的高效率利用。
群力開發辦負責人介紹,群力新區作為哈爾濱市承接中心城區人口轉移的新區,市委、市政府多年來在決策中始終都非常慎重,每一輪規劃的修改都有新的收獲,但此次修改過程中,政府的一手松一手緊為群力新區建設確定了開發理念———生態、人本、科學和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