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4日訊 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他們平均年齡不到35歲。
這是一支特別能戰斗的隊伍,『戰功』顯赫:2007年,全鎮總收入達到1.12億元,比2006年增長31%;農民人均純收入5390元,比2006年增長33.6%。全縣15個鄉鎮綜合考評排名第一。
數字也許枯燥,但當你走進克山縣西河鎮,就會從乾部乾事創業的熱情中,從老百姓的笑顏和滿意聲中,感受到鎮黨委一班人強勁的魅力。
『合』力迸發思路一變天地寬
勇於創新、善於謀事的西河鎮黨委一班人孜孜以求『合』裂變。而事實證明,機構整合、人員整合帶來了勃勃生機。
首先是從『根』上抓起。將鄉鎮原有的『三辦五中心』整合為『三大辦』,即平安辦、經濟辦和服務辦,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政府的職能也實現由『管事型』向『服務型』轉變。
其次是實現『瘦身』。改革前鎮裡副科級以上領導9人,改革後為5人;改革前行政和事業編制60人,改革後44人。每年僅鎮乾部工資便可節約24萬多元,減少辦公經費3萬餘元。
改革最大受益者是農民群眾。如今他們到鄉鎮辦事,一眼就能看出歸誰管,該找誰,而且到哪個辦也不會遇到『空城計』和『暗箱操作』。『三大辦』相互比著乾,各顯其能,工作有了起色。
去年以來,全鎮信訪案件、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40%、15%和25%,全年無進京上省去市集體訪。全鎮招商引資項目達12項,農村民營企業發展到157戶,引資額達到1400萬元。通過科技培訓、致富信息提供、畜牧防疫改良等服務,加快了農民致富增收步伐,僅全鎮服務辦加強勞動力轉移工作一項,就使9200名農民受益。
『群雁』高歌強強聯合譜新曲
讓農民富裕起來,是做好新時期農村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鎮黨委在解決農民增收方面,充分發揮農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大力實施『能人』戰略,創建由1020個能人組成的農副產品經銷、畜牧養殖、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建築施工、馬鈴薯種植、個體工商業、苗木栽培、蔬菜大棚、種子繁育等10個『能人聯合體』, 『能人聯合體』中的農民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就佔到了7成。
通過發展能人經濟,鎮黨委把全鎮各類能人進行強強聯合,引領農民『換腦袋、裝口袋』,培養他們選擇適合自己對路的致富項目。農副產品經銷能人聯合體會長翟殿軍,通過聯合體的信息共享,與河北省等地客商建立了業務來往,在克山、北安農場等地建立了18個收購網點,年經銷大豆達3萬噸,全鎮有這樣的大戶7個,經銷大豆達8萬噸,純收入320萬元,同時拉動了運輸業勞動力轉移。
轉變職能,健全服務體系,是西河鎮黨委探索富民之路的成功實踐。他們在全縣首創了外出務工人員和土地流轉信托服務體系。到目前為止,全鎮共拆扒沒有使用價值的房屋420座,復墾土地450畝,農民增收可達13.5萬元。組建家庭農莊9個,僅保勝村『王俊義』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就達6000畝,土地收入和機械作業收入可實現100多萬元。
真情為民百姓心中鑄豐碑
按照縣委制定的『五個好』黨員乾部創建標准,西河鎮黨委印發了《民情日記》,建立了鎮、村兩級乾部進村入戶了解民情工作機制。全鎮農民黨員和群眾結幫扶對子420對,為農戶解決難題120餘件。
富腦袋要辦學堂。西河鎮黨委在鎮裡成立了農民大學,開設了農村黨建、政策法規、人口與計劃生育、文化體育、科學種植、畜牧養殖、市場營銷、醫療保健、勞動技能、平安建設等10餘門課程。農民大學不收費用,農民要學什麼就教什麼,既可以在學校授課,也可以在田間地頭實際操作和博覽。農民王銀巨在該校『充電』後,2006年獲『東北三省農博會擂臺賽』大豆種植技術一等獎,馬志國2007年出欄育肥豬600頭,種植大豆2000畝,年獲效益超百萬。全鎮共創建學習型家庭3500戶。
為了滿足廣大農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西河鎮形成三級文化活動網絡。目前,全鎮有綜合活動室9個,鎮、村演出隊12個,文化中心戶212個,農戶書屋3500個。每到農閑時節,村民們扭起秧歌、跳起健身舞,用鑼鼓、嗩吶和歡快的歌聲來表達心中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