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農墾九三分局讓綠色走進城鎮讓城鎮融入綠色。記者吳樹江攝
東北網7月5日訊 經過61年的開發建設,黑龍江墾區已建設成為中國最大的國有農場群,成為中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後備基地。
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無際,稻麥飄香,城鎮相望的北大倉。2007年,墾區糧食總產量達到124.65億公斤,糧食商品率達到91%。
近30年,墾區源源不斷地為共和國奉獻了糧食,卻並沒有以毀壞生態為代價,通過一以貫之的植樹造林,極大地優化了生態環境,走出了一條生態、經濟並重、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
截至2007年底,墾區森林面積達1340萬畝,其中人工林面積830萬畝,全墾區有林權的森林覆蓋率達到16.7%,區域森林覆蓋率達19.1%。遠遠高於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等市農村的森林覆蓋率。對此,省委書記吉炳軒形象地說『找農場不用問路,看綠化就知道。』如今置身墾區,的確會使人感受到一切都在林中:田在林中,路在林中,屋在林中,人在景中。
墾區大規模造林綠化從1976年建造農田防護林開始,到上世紀80年代末防護林體系基本形成,目前在3500萬畝耕地上建成了由7萬條林帶構成的4萬餘個防護網格。
上世紀90年代初,他們加快生態林業建設,實施並完成了別拉洪河護岸林工程、黑龍江墾區小興安嶺區域農場群百萬畝水土保持兼用材林工程、黑龍江墾區完達山區域農場群百萬畝水土保持兼用材林工程、『350』建三江綜合防護林體系的骨架造林綠化工程、八五四農場平原島狀宜林地造林工程和墾區境內76條大小江河堤壩總長2556公裡的防浪林工程等六大造林工程,到上世紀90年代末墾區消滅了荒山,實現了全面綠化。
本世紀初開始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目前已完成180餘萬畝。
隨著森林覆蓋率越來越高,宜林地越來越少,現在他們由造林轉向了綠化,以綠色城堡、綠色通道和綠色長廊為主的『三綠工程』已完成50萬畝,200個小城鎮居民點綠陰覆蓋,使墾區小城鎮暨管理區綠化覆蓋率達23%,綠化公路8000多公裡,綠化堤防2000多公裡。
墾區以植樹造林為主的生態建設,在現代化大農業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減輕自然危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有完善的防護林網與空曠地對比:防護林使糧豆平均增產15.2%,風速減慢48%,氣溫提高0.8%~3.6%,蒸發量減少7.5%,土壤含水量增加3.8%?4.3%,絕對濕度提高2.3%?4.9%,降水量提高5.1%。大規模營造起農田防護林後,墾區糧食生產從連年災害減產中恢復過來,並與農業生產技術、投入、基礎建設等因素綜合作用,使墾區糧食產量自1995年總產突破50億公斤後,連續10餘年來保持穩定增長,本世紀初突破了100億公斤,去年達124.65億公斤。
——有助於糧食品質提高和綠色食品的發展。由於防護林的庇護,使大豆、小麥、水稻等作物逐步擺脫倒伏,授粉率大幅度提高,千粒重提高8%以上,作物顆粒飽滿度明顯提高,糧食品質得到改善。墾區無公害種植達2860萬畝,有機種植監測200萬畝,綠色食品種植1000萬畝,成為我國最大的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
——促進小城鎮建設,提高了生活質量。大規模的綠化美化香化,使農場小城鎮和居民生活區道路、塘壩、庭院、公共場所等面貌徹底改善,並建成了一批小游園和森林公園,形成了花、草、樹相搭配的園林風景區,為人們生活創建了優美生態環境。
——綠色銀行蓄積大筆財富,為農場職工致富提供新的途徑。830萬畝人工林蓄積的3400萬立方米活立木價值達200億元。大規模造林綠化還帶動了大農業中林產業的鏈條形成和後續發展,年綜合產值達數億元。林產品加工、育苗和林下經濟在墾區蓬勃開展,同時興辦了1.5萬餘個家庭林場,帶動了就業,成為農場增收、職工致富的產業基地。
——產生不可估量的生態價值。森林的生態效益遠遠大於經濟效益,森林在涵養水源、固碳釋氧、保護生物多樣性、防風固沙、蓄水調洪、淨化水質等方面作用巨大。前不久,河南省組成課題組,計算出河南4000萬畝森林生態效益價值為2313.62億元。簡單地按森林面積比例計算,那麼我省墾區1340萬畝森林的生態價值將超過770億元。
在長期造林綠化工作中,墾區人不斷創新、探索、完善,積累總結了一系列可供借鑒的好經驗。
人心齊泰山移,認准的事兒乾到底
北大荒開發始於1947年。此前,森林覆蓋率曾達34%,擁有大面積濕地。經過幾十年的掠奪開發,到1978年,森林覆蓋率下降到7.8%。那時的墾區,電線杆子比樹多,到處呈現毫無遮掩的『光板田、光?屯、光杆路』景象。開荒最大的地塊200公頃,最長的田壟超過3公裡,風害隨之而來。春天毀種三四成,夏天倒伏連成片,秋天大風捋子粒。
大自然的教訓讓墾區人認識到,農業離不開林業,林業是農業的屏障,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一部分,失去林業的保護,農業很脆弱,無法實現高產穩產和可持續發展。從那時開始墾區乾部群眾對造林綠化達成共識,30多年來,省農墾總局的領導班子換了好幾屆,十多人先後擔任過黨委書記、局長,但對造林綠化的重視沒有變,抓造林綠化的力度沒有變,對造林綠化的投入沒有變。可以說,植樹造林就像一根接力棒,在農墾總局領導的手中傳遞,在分局領導的手中傳遞,在農場領導的手中傳遞。現在,上任就抓造林綠化已成為墾區乾部的習慣,每年堅持大規模造林綠化成為墾區文化的一部分,成為墾區傳統的一部分。
農墾幾任主要領導一直強調『不抓林業的場長不是一個好場長』,『不盡植樹義務的公民不是一個合格公民』,現在已經作為理念深深植根墾區乾部職工心中。10年前,建三江分局的領導常說:『你讓樹倒下,我讓你倒下。』現在建三江分局領導常說:『寧可少蓋一棟樓,也要多栽一片樹。』
墾區每年義務植樹800餘萬株,人均8株,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6%以上。
不等不靠籌資金,有錢花在種樹上
北大荒開發的頭32年,農墾沒有過造林專項投資,造林數量不大。從1980年起,以場為單位,每年造防護林面積達到耕地面積3%以上的,總局每畝投資25元;達到2%以上的,每畝投資20元;不足2%的,每畝投資15元;完成林網化任務後造用材林、薪炭林,每畝分別投入25元和20元。專項投資,開啟了農墾林業大發展的序幕。
農墾總局還建立了投入機制:即按計劃每完成一畝造林,總局分三年給予40~75元補貼;農場每年按耕地播種面積每畝提取1元『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於造林綠化補貼和護林防火費用;每年總局籌措800~1200萬元資金補貼造林。
據統計,僅1982年~1992年,農墾總局林業總投入達到1.9億元。2002年~2007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期間,國家和農墾總局合計投資超過10億元。現在,我省墾區要用三年時間,開展『綠滿墾區,共建生態家園』活動,實施綠色城堡、見縫插綠、綠色屏障和綠色產業工程,使城鎮暨管理區綠化覆蓋率由23%提高到30%。今年是活動啟動年,農墾總局一次投資1.27億元,創了歷史紀錄。
多年造林,林業的經濟效益也開始顯現,各分局、農場已作為富民工程來抓,他們自覺從經營利潤中拿出一部分錢來投入。建三江分局從前年起每年每畝地提取4元,建立環境綠化基金,三年為林業建設投資8600萬元。寶泉嶺分局采取『五點』辦法:即分局和農場投一點,受益單位籌一點,招商引資集一點,以資代勞頂一點,職工群眾捐一點,5年直接投資1000多萬元,間接投資3200萬元,每年收取生態效益補償基金400萬元全部用於綠化和環境建設上。尖山農場近三年從農場利潤中拿出500多萬元搞綠化。而綠色草原牧場30年為造林投入3000萬,基本都是農場自籌。
誰栽誰管誰受益,政策帶來責任心
農墾總局從九十年代初就本著『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大力推行自費造林,鼓勵合資、合作造林和營造還欠林。這些政策和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乾部群眾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和管護的積極性。目前全墾區家庭林場總數達1.5萬個,民營苗圃134個。
全面興辦家庭林場。對退耕還林全部按任務落實到人,政策兌付到生產隊,造林承包到戶,實行職工承包造林,一包30~50年,允許繼承和轉讓,到期後可按有關法律和法規繼續承包,收益按二八或三七分成,個人得大頭。
鼓勵個人興辦民營苗圃。大力發展民營種苗業,並給予技術、品種和銷售等方面的扶持,使民營苗圃成為職工致富基地。
鼓勵營造還欠林。對農場掛賬大戶,劃出一定宜林地讓其自費造林和管護,待成林後作價轉給農場抵原掛賬。
尖山農場綠化樹每1000棵承包給一戶職工,承包者負責澆水、除草、防病防火、修剪等,成活率達到85%每年給800元管護費;綠籬每600米承包給一戶職工,包種包管,一年付給管護費800元;閑置土地造林,每10畝包給一戶職工,承包者負責造林、管護、撫育,驗收合格一年付給管護費800元,間種收入歸己,樹木收益與農場五五分成。農墾每一個農場都推行了這樣的政策,每一棵樹都有人栽、有人管。
層層落實責任制,嚴格獎懲不姑息
農墾總局造林落實責任制,每年與分局、農場主要領導逐級簽造林綠化和林業重點工程建設行政責任書,對目標、任務和資金落實負總責;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後,除繼續實行行政責任制外,總局林業局長與各分局林業局長簽訂了造林綠化和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技術責任書,對質量、技術和服務負總責,由此全面實行了造林綠化『雙負責制』。實行責任追究制度,秋季全面檢查責任書執行情況,兌現獎罰。
造林『三分靠栽,七分靠管』。建立了營林員制度,全墾區每個生產隊都設置了一名專職營林員,負責管護、補植、組織施工等工作。營林員實行百分考核制,不達標要扣分,直接影響收入。
各農場普遍推行了森林管護責任制。勝利農場把資源管護責任和執法責任明確到各管護責任人,劃分了五個管護責任區,五個管護責任人員每人負責一個責任區,每一生產隊又配備了兼職護林員一名,層層建立了資源管護隊伍。這五個管護責任區,分別由農場領導分片包乾,層層簽訂責任狀,並把森林資源管護工作作為各管理區、各管護責任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納入領導乾部任期目標責任制。
建立總局局長、分局局長、農場場長、生產隊長護林防火『四長負責制』,層層簽訂責任狀。建立聯防責任制,建立聯防區,農場與農場、場與隊、隊與隊、場與縣、場與林場、場與鄉鎮層層進行聯防護林。建立了專業防火與群眾防火相結合、四個層次的防火梯隊。
栽樹念好技術經,成林把好驗收關
北大荒開發的頭30年,造林100萬畝,保存率只有39%。
開展大規模造林後,建造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等任何林種,對造林樹種、整地方式、栽植方法、栽植密度、幼林撫育等都有嚴格規定。造林前要選苗,一片地、一條林帶栽的樹要一般高,防止大苗欺小苗。移栽的過程中,實行『五不離水』:圃地假植不離水,包裝不離水,運苗不離水,林地假植不離水,植苗罐不離水。栽植要『挖大坑,栽當中,提一提,踩結實,松一松。』
農墾建造農田防護林的時候,只有前蘇聯的『大寬林帶、三段林型、緊密結構』技術可以借鑒,經實驗效果不好。他們聘請東北林學院教授組成課題組,經6年研究,1983年提出了『小網格、窄林帶、良種化』的技術。佔用耕地降到5%,防護效果非常好,這一技術很快在墾區推廣開來。選用的楊樹品種也由小葉楊、小黑變成了自己培育的更優良的6502、墾楊1、墾楊2、墾楊3。
為什麼農場公路兩旁的行道樹高大茂盛,沒有豁牙?一看就能發現,他們跟別的地方護路林栽法不一樣,他們護路林是路邊『挖兩溝築一臺』,樹栽在臺上,不會因澇而死,成活率幾乎百分之百。
各農場在不同地理環境下造林,探索出了各自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適用技術,凡是被專家認定成功的,墾區就在同類地區進行推廣,比如九三分局楊樹埋根造林、八五八農場低濕地高臺整地造林、荒山機械開溝整地造林、建三江分局兩溝一臺營造防護林、八五四農場島狀林地雙壟雙高臺造林、江河堤壩防浪林技術等等。防浪林,這是墾區首創的一個林種和技術。大棚育苗技術、覆膜造林技術、農防林更新技術、大苗移栽技術、水田防護林營造技術、楊樹混交豐產造林技術、各類營區高標准綠化設計與栽植配套技術等也在全墾區得到全面推廣。
墾區至今已推廣林業先進技術二十餘項,使墾區林業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造林綠化標准上了一個新臺階。
農墾1979年下發了《關於造林政策和造林驗收制度的通知》,從檢查驗收環節徹底解決保存率低的痼疾。建三江分局林業局吳文廣、二九?農場林業科長張新民回憶說,這個『農墾256號文件』規定的驗收標准高、搞連坐,想不按高標准栽樹或者虛報造林面積根本無法蒙混過關,太厲害了!除了株距、行數、成活率指標外,農田防護林每平方米雜草不能超過10株。頭一年冬天總局林業局下去檢查驗收農田防護林時,剛剛下過一場大雪,驗收組的同志扒開積雪,查草根數每平方米有多少雜草,好多農場和分局都沒有通過驗收。因為總局檢查驗收是抽查10%,如果抽查的地塊不合格,整個農場就不合格,連累整個分局也不合格。通不過驗收,就拿不到總局的造林投資。為了掌握真實情況,總局檢查驗收的時候,專挑邊遠難走的地方檢查,有一次為了檢查山河農場一塊林地,大家徒步走了25公裡。不走過場、嚴格驗收,讓造林無法應付了事,提高了造林質量,也杜絕了虛報瞞報。在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中,實行了造林綠化三級檢查驗收制,采用了先進的GPS動態地理信息管理系統,面積輸入微機,標注出各年度退耕還林地塊、位置、類別和面積,從根本上杜絕了虛報。
通過推廣先進造林技術,實行嚴格檢查驗收,全墾區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超過了90%。
雷厲風行靠隊伍,栽啥有啥靠苗圃
已經退休的兩任農墾總局林業局局長穆玉盛、王景權不約而同地提到:成立農墾林業學校是一個影響深遠的重大決策。墾區大規模發展林業急需專業人纔,可是當時學林的大中專畢業生很難來到農墾。1979年,農墾總局成立林校,培養了3000多名留得住、用得上的林業人纔,至今仍有1500多人在墾區各級林業部門工作,成為墾區林業技術骨乾。後來,又在農墾乾部管理學院開設林業大專班,學制兩年,培養了200名在職脫產林業乾部。農墾總局還鼓勵林業乾部帶薪自修本科學位。目前,墾區林業系統已擁有兩名博士。
1980年總局、分局、農場三級分別設立林業局、林業處和林業科,後經多次機構改革,一直保持了林業機構的穩定。整個林業系統管理人員只有980人,繁忙而高效。他們了解林業政策,掌握林業技術,熟悉墾區情況,很好發揮了參謀作用,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
造林綠化苗木先行。他們從規模、布局到品種都進行了科學規劃,形成了以重點苗圃為龍頭,以民營苗圃為補充的育苗體系。確定了綏濱、八五五、紅興隆局直、長水河、格球山、大西江、七星泡、克山、柳河、和平等十個重點苗圃,以培育落葉松、樟子松、雲杉、楊樹、水曲柳、沙棘等造林樹種為主,大力提倡棚室育苗,容器育苗,為其它苗圃育苗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全墾區民營苗圃達134個,以培育綏李、友誼梨、農墾系列杏、123果和綠化苗木為主,已達到墾區總產苗量的1/4。2007年全墾區育苗面積達4萬畝,可為明春提供造林綠化用苗2億株。
今年,農墾總局投入2000多萬元,支持16個存續農場的苗圃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品種,擴大數量,保證每年向地方輸送1億株苗木,支持全省綠化。
人是要有點兒精神的,農墾作風很過硬
人是要有一點兒精神的,農墾人有的就是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上世紀80年代,年均造林50多萬畝,最多的1984年造林93.4萬畝。上世紀90年代,年均造林20多萬畝。投資少,任務重,困難多,沒有北大荒精神支橕,很難完成這樣的任務。據了解,墾區的800多萬畝人工林中,70%是像造林英雄孫俊福這樣的專業林場林業工人營造的;另外的30%,大多是農場職工只拿少量補助栽植或義務栽植的。這些國有林,都是農場職工的勞動積累。
農墾的各級領導為官一任,栽樹一方,造福後代,不搞短期行為,不重眼前利益,體現了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政績觀。各農場都是『一張圖一支筆、一個規劃乾到底』,一任任領導接力完成造林綠化的目標。綠色草原牧場處於西部風口,原來森林覆蓋率只有0.1%,生態環境嚴重惡化,上世紀80年代場領導提出規劃,要大面積營造防風固沙林,將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經過幾任領導和職工艱苦努力,現在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7%。
十萬轉業官兵、生產建設兵團的現役軍官給農墾帶來了軍事化的作風,采訪中許多人提到,具體的體現就是組織化程度高,紀律性強,令行禁止;不怕困難,能打硬仗;雷厲風行,務求高效;不尚空談,求真務實。這就是農墾作風。墾區每一項造林規劃、任務一下達,馬上就能變成基層的行動,而且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上世紀80年代,洪河農場全體職工上陣,一天完成場區綠化,一周實現農田林網化。二九?農場去年在28公裡公路兩旁種植樟子松和櫻桃等護路林,碰上了嚴重乾旱,他們就每隔500米打一眼井,打了56眼井,給樹澆了6遍水,苞米長得沒有桌子高,但護路林長得很茂盛。采訪中,我們體會到,關於農墾作風其實可以濃縮為一句話,那就是高效高質的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