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8日訊 近日,哈爾濱市錢幣博物館內增添了一件稀奇的展品:一個用40餘張偽滿紙幣糊成的『煙笸籮』,其獨特的材質和精細的手藝令參觀者驚嘆不已。
這個『煙笸籮』有臉盆大小,口徑約50公分左右,裡面用白紙糊成,然後在表面貼上紙幣,看上去花花綠綠的,既美觀又乾淨。根據『簸箕』內的殘留物質推斷,是主人當年為了裝煙葉而制作的,距今至少70餘年。
記者數了一下,『簸箕』外面貼的紙幣都是由『滿洲中央銀行』發行的,面額從5角、1元到10元不等,總面值約60餘元。保留完整的有36張,還有部分殘缺無法辨別面額。記者注意到,紙幣呈草綠色或紅色,中間有舵盤狀的圖標,是偽滿洲國的『國徽』。紙幣四周有祥雲和龍的圖案,中間有一古裝人物,類似年畫上的財神。
據錢幣博物館的專家介紹,這些紙幣大都是由偽滿洲國『中央銀行於康德二年(1935年)發行』的。當年發行的貨幣面額有5分、1角、5角、1元、5元、10元、100元和1000元共8種。因100元券背面圖案是一群綿羊,所以這套偽滿洲國發行的貨幣又被百姓們稱為『綿羊票子』。
由於『綿羊票子』迅速貶值並作廢,百姓就成捆地用其引火。也恰恰因為貶值,導致1元面額以下的紙幣發行量小,目前存世不多,因此市場交易價格相對較高。同時,紙糊『簸箕』的手藝現在也不多見,從其堅韌程度來看,制作者當年頗費苦心。因此,這個紙幣簸箕對研究當時民俗和錢幣等方面的歷史都有重要意義,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