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依安縣向集約化標准化機械化要效益
2008-07-09 10:11:3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喜五 高學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9日訊 2007年9月20日,依安縣出臺《百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實施意見》:在三年時間裡,在遵循國家政策和農民自願的基礎上,通過聯合出租、租賃承包、耕地置換、轉讓承包、股份經營等方式推進土地流轉。每年推進50個村、35萬畝耕地,三年實現百萬畝連片經營的土地。這100萬畝土地以現有的農村防護林為網格,分甜菜、馬鈴薯、大豆、玉米四個品種區域,4年一輪作。從種到收實施集約化管理、標准化生產,連片種植,大機械作業。

  一

  到2012年,全縣力爭建成200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最終達到土地經營規模化、農業生產標准化、生產全程機械化、抗災保產水利化、農村經濟產業化目標。

  目前,該縣流轉土地170多萬畝,百畝以上種植大戶達1.2萬戶。50個村實現了四區輪作整村推進,佔全縣行政村總數的33.8%。共有2.3萬農戶參與了四區輪作,佔農戶總數的23%。

  為了保障『四區輪作』的順利實施,依安縣去年秋整地規劃出連片方3000個,面積120萬畝,佔全縣耕地總面積的32.3%。新組建農機合作社20個,新裝備配套農業機械152臺套。整地時全部采取大機械作業,一次打破犁底層,為今年春種打下了堅實基礎。由於整地到位,使今春的降雨都成為有效降雨。

  同時該縣大興農田水利建設,新打機電井310眼,大力推行噴灌、微灌、滴灌等灌溉方式,同時新建過路涵閘橋等建築物80座,達到旱能灌、澇能排。

  實施『四區輪作』還大大加快了科技推廣進程,今年,依安縣重點推廣了玉米密植通透栽培、甜菜小壟直播、馬鈴薯機械播種、大壟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技術。全縣農業基地內生產標准化率達到了90%以上。

  二

  依安縣為何要搞『四區輪作』、打造百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化基地?

  依安縣委書記白祥和介紹說,現在農村中廣泛存在的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近年來,依安依托本地資源,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新上一批項目,現在已建成或在建多家龍頭企業:英國ABF公司與依安瑞雪糖業公司建設年產100萬噸甜菜糖開建、生產馬鈴薯制品的奈倫公司開始建設二期項目、黃淮公司1200噸大豆食品工程接近完工、搖籃乳業日處理200噸鮮奶加工項目將建成投產。隨著龍頭企業生產能力的不斷擴大,全縣年需甜菜100萬噸、馬鈴薯65萬噸、大豆36萬噸、鮮奶10萬噸。然而,傳統的分散種植,無論產量還是品質,都無法保證龍頭企業的需要。

  出身農學博士、曾任東北農大教授的白祥和還有另一層思考:土地承包到戶後,盡管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提高,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卻障礙了現代農業先進技術和現代農機裝備的推廣應用,致使農業抗災保產能力不強。

  近幾年,農村土地單產下降的問題突出,尤其是很多農民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造成土地板結,藥害頻發。再加上部分縣區的農民習慣於種植固定的作物,且很少調茬,使紅蜘蛛、包囊線蟲、甘藍夜盜等蟲害年年發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最關鍵的是,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的『花花田』,造成了農作物的品種繁雜,既無法形成規模效益,也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農民依靠土地增收仍很艱難。

  2007年5月,白祥和帶隊到英國、德國進行考察,見到歐洲農業全是大機械作業、標准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德國從南到北只種植甜菜、玉米、馬鈴薯、大麥四種作物,但畝效益和相關企業的效益水平都比國內高出很多。

  白祥和認為,德國的土質比我們差了很多,農作物的單產卻要比我們高出幾倍。依安縣要發展,必須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用產業化思路發展農業、用現代化設施裝備農業、用一體化格局帶動農業。具體措施上,就是圍繞縣域內龍頭企業的需求,從改變種植方式和經營方式入手,走規模化的道路,對分散於一家一戶的土地進行整合。

  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的前提下,對土地的經營權進行集中整合,推進『四區輪作』、土地規模經營來改變現行農業生產模式,達到經營規模化、農業機械化、農田水利化、種植標准化,從而逐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三

  『四區輪作、建設百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基地』,不但解決了依安縣農民的賣糧難問題,也讓各龍頭企業有了充足的『口糧』,使全縣70%以上的農產品就地加工增值,實現訂單農業效益的最大化,同時,還引發了一系列變革。

  到目前為止,依安縣由農民自發組成的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和各類生產協會100多個。搭建起了小農戶經營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新興鄉惠民農業專業合作社,今年年初成立時只有13戶、50口人,現在已發展到50戶、157口人。

  備春耕期間,合作社統一購進種子、化肥等農用物資,節省春耕生產資金20多萬元,群眾從合作社身上看到了希望,現在有100多戶強烈要求加入。

  土地連片經營後,許多富餘勞動力從土地中釋放出來,從事養殖業、加工業以及第三產業。依龍鎮豐林村實行四區輪作整村推進,過去幾百戶種的地現在幾十戶就夠用了。不種地的人養牛,今年全村奶牛養殖量可由兩年前的零猛增至1000頭,僅此一項農民一年可增收500萬元。

  目前,依安縣共解放出富餘勞動力12萬人。通過勞動力轉移每年可增收5.9億元。

  與此同時,依安縣加速龍頭企業規模擴張、提高對農業的反哺和拉動能力。英國ABF公司董事局決定將原設計年加工甜菜100萬噸的生產能力提高到150萬噸。內蒙古奈倫集團目前正在建設三期工程,力爭建成全國同行業加工能力最大企業;山東黃淮集團投資1.96億元上馬日處理1200噸大豆食品工程項目,將黃淮公司做成東北最大的大豆加工企業;搖籃乳業新上日加工鮮奶200噸生產線,並向500噸目標邁進。以生產農業大機械而聞名世界的德國荷馬公司派特使趕到依安,探討建立分廠及用大機械入股的事宜。

  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省科技顧問委員會農業組專家魏湜在考察了依安的實踐後說:『圍繞市場依托涉農企業進行的合理的規模化輪作,可以降低農業成本,規避自然界與市場的雙重風險,還解決了一家一戶的農民無法與大市場對接的矛盾。更為重要的是,依安縣在全省第一家以縣為單位推進「四區輪作」,不僅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高,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還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農業形成的農村生產關系,推動我國農村土地、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基於此,依安縣的實踐,對其本身來講是一場農業的革命,但對全省來講,則是一場大的變革。』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