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4日訊 7月9日,坐落於哈爾濱市通河縣境內的鏵子山迎來第三屆登山節。從2006年以來,通河縣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登山節。三年來,登山節已吸引省內外數萬名旅游愛好者和登山愛好者。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通河旅游新城的風采,彰顯了通河近幾年來旅游開發取得的成就,弘揚了『超越自我、爭創一流』的通河精神,體現了通河人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激勵了全縣人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和諧通河的建設中來。
堅定的決心是旅游實現快速發展『加速器』
通河縣位於小興安嶺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全縣森林面積4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3.5%以上,水域面積43萬畝。境內山巒疊翠、河流縱橫、泡澤星羅棋布,有冠名山峰57座、大小河流27條、自然泡澤275個、珍稀野生動植物100多種,松花江流經縣境123公裡,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優勢。
幾年來,通河縣堅持把大力發展旅游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充分挖掘自然生態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實施『旅游興縣』戰略,堅持高起點定位、科學規劃、多元投入,不斷豐富內涵、拓展線路、提高檔次,使旅游業迅速發展壯大,逐步成為了通河縣經濟發展的亮點。2002年以來,共接待游人9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億元,旅游業已發展成為通河縣支柱產業之一。2006年和2007年,成功舉辦了兩屆登山節。僅2007年,接待游人就超過2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實現3000多萬元。
旅游要素完善提昇了旅游業的綜合實力
2002年以來,通河先後共投資4500多萬元,用於旅游開發,加快了通河旅游新城的建設步伐。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上,本著『政府主導、多元投入,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積極招商引聯,堅持政府、部門、集體、個人、外資一起上,打造了鏵子山森林公園、二龍潭景區、烏拉渾景區、大通河景區,修建了鏵子山景區至岔林河漂流景區道路,完成了各景區的電路架設,水、通訊、有線電視等配套設施的建設。
在景區景點建設上,繼2006年成功開發鏵子山主峰大鏵子後,去年以來,又投資2000餘萬元,重點開發了副峰二鏵子。目前已完成60餘處景觀及5387延長米登山棧道的修建,游人在步步登高的棧道上,可鑒賞無限美景,吸納參谷靈氣,沐浴『天然氧吧』,盡享無窮樂趣。今年初,鏵子山森林公園被正式評為國家AAA級景區。
開發與保護並重使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
為確保旅游資源依法有序地開發和利用,通河堅持既放開經營又嚴格管理的原則,采取有效措施,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整頓和規范旅游市場方面,嚴格審批程序,對各旅游定點單位做到監管到位,有計劃地加強旅游經營管理人纔隊伍的培訓,努力培養一支技能精良、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和高素質的服務人員隊伍。同時,先後制定出臺了《通河縣景區管理條例》、《旅游從業人員守則》及《游人文明公約》等規章制度,規范旅游市場,加大了對吃、住、行、游、購、娛的管理,逐步營造了文明、健康、有序的旅游大環境。
文化底蘊拓展了旅游內涵和城市輻射空間
單純的自然景觀只能悅目、難以賞心:缺少文化底蘊的旅游,生命力也不會持久。在景區建設過程中,著力凸顯文化內涵。如在鏵子山景區開發中,復建了園覺寺,設立了銅佛、臥佛,建設了參仙廟,雕刻了詩林,融入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體現了『一山三教』的豐富內涵。
通河有著優美奇麗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同時也伴生出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如鏵子山的傳說、人參仙子的故事、岔林河的傳說、妖精泡的傳說、三棵松的傳說等等。它們相映生輝,構成通河旅游文化的重要內容,為通河旅游增添了濃重的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