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探秘『中華巴洛克』工程 青紅磚用去180多萬塊
2008-07-16 10:49:27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任清海 溫鑫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6日訊 中華巴洛克保護更新項目一期工程將於月末竣工,目前工程已進入倒計時。工程竣工後,將對道外區乃至哈爾濱市經濟和文化生活起到積極促進作用。昨天,記者來到中華巴洛克工程施工現場,探訪這一保護項目在復建過程中一些鮮為人知的幕後新聞。

  『修得好,以前就是這樣』

  改造更新後的建築無論是建築結構和牆體上的雕花,都與改造前一模一樣,就連大院牆體匾額上的字都保留了下來,難怪有的『老道外』在故地重游時感嘆道:『修得真好,這裡以前就是這個樣子。』

  新技術加固老房子

  中華巴洛克保護工程從去年6月15日啟動騰遷開始,到本月末竣工,要花一年的時間。對原有建築保護要比新建一棟建築復雜得多,工期翻了一倍。

  原有的建築基礎經過近百年後,有的已經不穩固,施工前,有關部門制定了多種方案,最終確定了基礎加固和牆體支護方案加固牆體。

  尊重紅綠灰『三原色』

  據介紹,中華巴洛克保護區在復建過程中,在色彩方面尊重原有的顏色,保持紅、綠、灰3種顏色。門框則是鋼制的。為什麼不用木制門窗?工作人員解釋說,一是木制門窗不僅成本高,功能上也很難保證現代商業的需要。塑鋼窗因為邊過寬,外形看上去與原建築不協調,最終選擇了鋼制門窗———看上去風格一致,而且,保護區建成後,要引進商家,鋼制門窗更適合商業的需要。


 

  從京城運來青磚紅磚

  中華巴洛克保護更新項目一期工程在材料方面與其他工程最大的不同,是大量使用清水青磚和清水紅磚。為了與原建築風格協調統一,在復建時需要大量的清水青磚和清水紅磚,這些材料在哈爾濱當地無處采購。於是,工作人員專門從北京運來清水青磚和清水紅磚。據統計,該工程僅清水青磚就用了184.84萬塊,清水紅磚用了3.04萬塊。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幾次赴北京,到廠家洽談,工作人員甚至兩次鑽進窯洞進行檢查,以保證磚的質量。

  原汁原味復制老建築

  據專家介紹,對於保護區內鑒定為危房、無法保留、只能拆除復建的建築,有關部門采用精細測繪技術,對原有建築進行精細測繪,包括建築上每一處建築符號都一一進行測繪,再按原樣進行復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南三道街『德新池』院內牆體上的圓環型的雕花,有的已經脫落了,技術人員按照精細測繪的結果,將圓環進行『復制』,再『移植』到牆體上。這個大院裡還有一個『哈爾濱小鋪』的匾額,也被原汁原味地復制在了牆體上。

  有線電視監控全都換

  除了原有老建築之外,保護區內所有的配套設施全部進行了更換,包括水、電、氣、網通、有線電視、監控等,新增給水、排水、供熱、煤氣、供電、消防等管線15510延長米。其中,僅監控攝像頭就安裝了21個。由於這裡也是城市數字化城管的三級網絡,市政部門又在此安裝了2個攝像頭,使得該保護區內沒有任何死角。23個攝像頭可以對整個區域施行全覆蓋,管理人員通過電視屏幕就可以看到保護區內的每一個角落,使該保護區在防火、安全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保證。

  『中華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起源於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意大利,其表現特點是大量運用雕刻和壁畫進行立面裝飾。『中華巴洛克』是西洋『巴洛克』建築風格與中國建築藝術在立面裝飾技巧上的有機結合,在外立面上保留了巴洛克建築的精美造型和裝飾手法,應用蝙蝠、牡丹、如意、銅錢等中國民族文化元素進行圖案裝飾,傳達福、祿、吉祥之意;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四合院格局,院內設有天橋、天井、回廊,具有『前店後宅』的民居商市功能。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