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灰』煤城變綠了 綠化覆蓋率超35%
2008-07-18 09:51:22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於鴻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街路上的綠化

  東北網7月18日訊 鶴崗,煤城,昔日主色調是黑和灰。如今,一個『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園林城市展現在鶴崗市民面前。35.93%的綠化覆蓋率,表明城區超過1/3的地方是綠樹紅花;人均12.75平方米的綠地量,表明這個城市每個4口之家都有一個面積50平方米的小花園。這一綠化成績的取得,僅僅源於兩年來舉全市之力開展的綠化會戰。日前,記者走進綠色鶴崗,探究其中的綠化經驗和做法,以期為冰城的綠化添磚加瓦。

  謀綠,創建園林城

  因煤而興的鶴崗要建園林城市,在外人看來,是異想天開,在鶴崗市委書記朱清文的腦子裡,卻是箭在弦上。每天與黑色煤炭打交道的鶴崗人,家家戶戶最願意做的事就是養花種草,想綠盼綠綠不足的現狀,讓市委和政府下定了必須要搞植樹綠化的決心。從去年春天開始,朱清文掛在嘴邊的話是,鶴崗綠化必須『一次見成效,一次成規模,一次保成活,一年上品位』。一次見成效,把鶴崗建成總量適宜、分布合理的園林城;一次成規模,使城市綠量大幅增加,使城市綠化明顯改觀;一次保成活,是不誤農時,搶抓早春時節完成栽植任務,科學進行後期養護;一年上品位,是通過規劃,實現樹木合理搭配,樹、草、花合理布局。

  綠化會戰的決策,在市民中的反響巨大。能打贏這場綠化會戰嗎?市民李軍說出了自己的擔心,鶴崗是從煤棚上蓋起來的城市,僅沒樹的光杆路就有50多條,還有一個相當於166個哈爾濱兆麟公園大的露天礦坑,要把黑色變綠色,說到和做到的距離顯得遙不可及。『我和鄰居打賭說,如果我家小區也能種上樹,我就把自家的花搬到院子裡,讓大家共同欣賞。』

  去年4月,鶴崗綠化目標定為:城在林中,道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決策讓與會人士感到了壓力,市委書記、市長參會,公安、消防、部隊的與會……讓乾了20年綠化的市綠化處副處長趙煥玲感到要動真格的了。搞綠化,為啥要公安、消防參與,現在明白了——從去年到現在,遇有毀綠的,行政執法部門一報案,公安部門馬上介入,當成刑事案件來快查嚴辦;遇到天熱大旱,園林綠化部門一打招呼,消防部門的水車馬上出動,像救火一樣人歇車不歇地給樹木澆水;樹坑挖好了,樹苗供應緊張,100多名駐鶴崗官兵頂著寒風上山挖樹運樹……舉全市之力,打贏綠化會戰。會戰一年半後的今天,記者在鶴崗大街小巷看到:有路的地方就有行道樹;棄管的小區種上了大樹;不論是機關大院,還是單位庭院,房前屋後都有綠樹簇擁著;連水泥橋墩都爬滿了綠藤……李軍打賭輸了,可心裡卻樂了。

  建綠,最難的老城區也『攻』下了

  鶴崗南翼路是老城區的黃金地段,臨近永和街的地方是兩排佔地近萬平方米、建於30年前的老樓,樓後是近3萬平方米的荒地。去年4月,鶴崗市政府決定把這裡動遷後改造成綠地。消息一出,開發商來了,許以重金要買下來蓋樓;外商也來了,同樣要買下建大型超市……市民也來了,為政府的決策敲鑼打鼓。在蓋樓和建綠面前,政府堅持了自己的決策,一個佔地近4萬平方米的綠地建成了,並且還上了『永久性綠化公益用地』的戶口。

  打贏綠化會戰,資金投入是關鍵。記者了解到,2007年,鶴崗市對綠化建設投入資金500萬元,同比增長4倍,今年投入已達900多萬元。一年多來,共植樹33萬株,義務植樹60萬株,栽植草花50萬株。僅2007年一年的植樹量就相當於前10年植樹量的總和。

  據鶴崗市園林綠化處處長李詩倫介紹,在老城區,一年多來湧現出成片的『片林』就有400多處。老城區,無地可綠是鶴崗和哈爾濱一樣遇到的綠化難點。鶴崗的做法是『點、線、圈、面』的綠化規劃設計。『點』即角落綠化,市區內的閑田棄地、城市角落都要『見縫插綠』;『線』即道路綠化,城市所有道路兩側要消滅『光杆路』,實現有路就有樹;『圈』即庭院綠化,搞好房前屋後的綠化,做到有院牆就有樹牆;『面』指公園、廣場、工業廢棄地等,搞大面積綠化,進行喬灌花草相搭配的立體綠化。

  在鶴崗礦山公園,記者眼前一亮:這個昔日大礦坑,早先是鶴崗的塵土源,一刮風,滿城飄黑灰;今朝已是大公園,黑灰色的大礦坑正被綠色『滋潤』著……記者在鶴崗期間,看到的不僅是綠樹,還有乾淨的市容。


 

  守綠,管養擰成一股繩

  在采訪時,記者發現,和哈爾濱一樣,楊、柳、榆、榶是鶴崗的當家樹種。和哈爾濱不一樣的是,3萬餘株榶木戚在哈爾濱,因遭到光肩星天牛的蟲災,已經毀滅殆盡。可鶴崗的數十條榶木戚街路卻郁郁蔥蔥,長勢喜人。差距在哪?養護到位是根本。

  據鶴崗市委賈淼介紹,鶴崗的綠化歸鶴崗市行政執法局下屬的園林綠化處管理,而且實行的是從種樹、到管理、再到養護的一家管到底的機制。鶴崗市行政執法局副局長還身兼園林綠化處處長的職務。16日5時許,記者來到鶴崗市振興廣場,43歲的李斌和5個同伴正在清理廣場上的衛生。她告訴記者,她們一共12個人,分早晚兩班管護這個廣場。記者注意到,兩株花朵因雨澆低下了頭,李斌將其扶起來,並壓實了花根的泥土;一根今春種植的樺樹支架有些松,她取出一小片麻布,包裹在樹乾上,重新綁好鐵絲固定。『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建、管、養一體化,好處在哪兒?鶴崗綠化工程隊隊長崔宏彥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去年春天,要在振興廣場上鋪兩萬平方米草坪,要求在24小時內完成。他們綠化隊只有100多人,根本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最後,靠著鶴崗綠化建、管、養是一家的優勢,動員了行政執法局、綠化處、各個公園廣場的600多人齊上陣,不到20小時就鋪完了草坪。同樣,靠著集團作戰的優勢,全省第一座佔地達665.72公頃的國家礦山公園在昔日的大礦坑上建設著……

  不管是楊柳樹,還是榆樹等名貴樹種,只要夠粗、夠高,在鶴崗受到的待遇是『掛牌保護』。記者在鶴崗看到,胸徑超過30厘米的大楊樹上掛著一個小鐵牌。上面寫著:樹木保護管理牌,楊樹,樹齡40年,編號003523,掛牌單位園林處,掛牌日期2007年6月。距離保護樹木不足1米的地方,還掛著一個電子滅蚊燈,燈管上粘滿了楊透翅蛾等樹木害蟲。靠著這樣的守綠責任心,鶴崗的大樹種植成活率達到95%,樺樹、柞樹,這些特別不易成活的樹種達到90%,楊、柳、榆達到98%,丁香等灌木達到99%,全面超過我省的相關要求。

  愛綠,『市民林』

  層出不窮

  因為行政執法和園林綠化是一家,『綠化監察支隊』得以應運而生。它的誕生,對企業和商家的毀綠而言是個末日。綠化監察支隊負責人鄒明軍說,去年7月的一天,市民舉報五指山公園牆外14棵、胸徑15厘米的楊樹被砍伐。到現場一問,是一家開發商砍樹後要把這裡變成工地的出入口。一邊現場取證,一邊打『110』,公安部門當場查清砍樹事實後,當即對工地負責人進行了刑事拘留。最後的處理結果是,在拘留的前提下,罰款5萬元,並簽訂了補綠保證書。保證書的核心內容是:該樓房建成之後的30天內,按照砍伐的數量和品種,以伐一補三的原則進行補植。鄒明軍說,這個案子公開處理後,在鶴崗至今未發生一起毀綠案件。今年年初,鶴崗市政府還給他們配備了哈飛賽馬執法車。同時,在鶴崗的『門前三包』責任書上,包綠化是重要內容,保證門前樹木、花草成活率100%是核心內容,商家門前樹木非正常死亡,商家不能提供正當理由,要負賠償責任。

  環境好了,綠化多了,興綠、護綠已成了百姓樂意做的事。據李詩倫介紹,現在,鶴崗市有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營造、養護的『奉獻林』,共青團營造的『青年林』,婦女團體的『巾幗林』,部隊的『衛國林』,在校學生的『棟梁林』等等。新婚夫妻種下『幸福樹』,好友養護『友誼樹』,喜得貴子『成長樹』,孝敬老人『長壽樹』等多種形式的樹木認種、認養活動,『市民林』蓬勃發展、層出不窮。

  從『黑灰』煤城到園林城,再到森林城市,是鶴崗城市發展規劃的藍圖。鶴崗還要求:城區所有單位都要服從綠化會戰大局,服從統一的綠化規劃,一同行動,在最短時間內讓鶴崗成為國家級園林城市。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