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9日訊 黑龍江安達市昌德村農民葉鳳波今年已經接待了6批糧商,前幾天他終於經不住一名安徽糧商的軟磨硬泡,把家裡去年剩下的500斤玉米以0.788元/斤的價格賣掉了。
葉鳳波笑著對記者說:『這些糧商可真厲害,聽說誰家有糧便三天兩頭上門,直到把糧食買到手。不過還好,現在的價格比去年收獲的時候漲了2毛多。』
雖然現在距北方糧食收獲的季節還有兩個多月,但眼下在黑龍江的糧食產區,糧商們的身影已經開始出現在田間地頭和種糧戶的家裡。
銀行聯合信息網食品行業分析師王忠明接受采訪時表示,糧商們積極收糧正是看中了糧食背後的價格上漲。
聯合國糧農組織曾發布報告指出,由於糧食存量下降以及需求持續強勁等因素,國際谷物價格仍然面臨著上漲壓力。面對著國際糧價的波動,中國糧食價格始終保持相對平穩。
不過今年以來,受成本、供求關系等影響,國內糧食價格也開始出現了小幅上揚。目前,黑龍江省玉米平均收購價格1440元/噸,較年初上漲8.27%,同比上漲13.1%。
糧販雲集
黑龍江雙城縣是全國聞名的糧食生產大縣。7月15日,一場小雨不期而至。公路兩旁種植的玉米在雨水的滋潤下顯得更加茁壯。
雙城縣長勇村村民那忠和家種植了15畝玉米。他告訴記者,以前賣糧很麻煩,農民把糧食從地裡收割回來後,要自己僱車把糧食送到糧庫或是糧食代收點。趕上年景好的時候還能掙出個車腳錢,如果年景不好,有時候連車腳錢都掙不出來。比如去年,玉米收購價是0.55元/斤,去了花費錢、人工費,最後送到縣糧庫一噸只賺了20元錢,正好是個車腳錢,一年到頭都白忙活了。
今年年初,國家啟動了臨時儲備收購計劃,到5月中旬在東北三省已經收購了600餘萬噸。黑龍江地區收購標准是二等1380元/噸,另外烘乾費和收購費用各50元/噸,即收購成本為1480-1520元/噸。加上利息及補貼費用,到目前這批玉米的收儲成本已接近1520-1560元/噸。
這在無形中也抬高了今年的玉米價格。現在東北地區玉米收購價漲到了七八毛錢一斤。
那忠和指著雨中的玉米地對記者說:『這些玉米雖然要過兩個月纔能收上來,但已經有很多人打它們的主意了。』
這些人既有本地的糧販,也有南方過來的糧商。『現在糧俏得很,糧商們想方設法地在爭購。根本不用自己僱車把糧食拉出去賣,不用出門就可以把糧食賣掉。』那忠和高興地說。
他算了一筆賬,按照現在的收購價算下來,他這15畝地最後能剩下3000元錢,這一年總算沒白忙活。
葉鳳波家今年種植了32畝玉米,已經和糧食打了20多年交道的他怎麼也沒有想到現在的糧食能這麼搶手。
葉鳳波告訴記者:『前幾年都是到了糧食收獲的季節,纔有一些糧販子上門收糧,但這段時間村裡操外地口音的糧商多了起來。這些人十裡八村地來回走,比當地的農民還關心莊稼的長勢。』
三路大軍各顯神通
與農民們相比,在方正縣從事米業加工的馮寶義最近可是有點煩。
為了在搶糧大戰中佔得先機,7月16日,他不得不冒著雨到種植水稻的農民家中聯絡感情。
方正縣是黑龍江省水稻主產區之一。今年由於旱情影響,方正縣水稻種植面積減少了30%。為了確保自己的加工廠不『斷糧』,馮寶義早早就與縣糧庫簽訂了代購合同。但他還是不放心,決定親自下去『搶糧』。
在方正縣一些村子的村頭,記者看到寫著『高價收糧』的小廣告已經張貼得到處都是。
據記者了解,目前農民手中的糧食主要有國儲糧庫、糧販和糧食加工企業3個銷售渠道,它們構成了搶糧大軍三方面的力量。為了在搶糧大戰中立於不敗之地,他們可謂奇招迭出。
雙城第四糧庫主任趙恩奎分析說,國儲糧庫是收糧的正規軍,因為有國家的補貼,可以按照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收糧,收的糧越多利潤越高,因此國儲糧庫的制勝法寶是高價。但是他們對質量要求也相對較高,農民很少將家中的糧食直接送去。
而糧販收到的糧食則主要銷往一些釀酒廠和飼料加工企業,因為他們和這些企業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即使糧食的等級差一些,企業也會照單全收,因此這些糧販的絕招是等級差價。比如,這些來自安徽、浙江的糧販甚至把廣告張貼在村口。
至於像馮寶義這樣的糧食加工企業,既無補貼又無關系,只能靠感情投資取勝。大家進村入戶,上門服務,和農民相處得像朋友一樣,讓人覺得方便、省事。
糧價助推搶糧潮
搶糧風潮的背後,是糧價的上漲。
面對全球糧食短缺,從2007年初,一場糧食爭奪戰就悄然爆發。2007年底,中國終於加入了這一場戰爭,半個月時間內,政府連下三道禁令:12月18日宣布對糧食及制粉取消13%的出口退稅;12月30日宣布對糧食和糧食制品加征出口關稅;2008年1月1日宣布對小麥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糧食制粉實施出口配額管理許可證。
雖然中國的糧價沒有像國際糧價一樣飆昇,但中國的糧價也呈穩步上昇趨勢。王忠明認為,正是對糧價繼續上漲的預期,讓各方紛紛加入搶糧大軍的行列。趙恩奎甚至斷言,未來兩年國內玉米的收購價將突破1元錢。
此前,很多專家都已做出了國內糧價處在上昇通道的判斷。對此,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盧鋒教授表示,如果放松出口限制,國內糧食價格受到國際高價刺激應會上昇,但從國內供求關系角度考慮,同樣存在不確定性,因而難以准確預測。
日益嚴峻的國內通脹壓力,讓各界對作為『百價之基』的國內糧價走勢異常關注。
北大經研中心教授宋國青表示,全球糧價上漲的原因比較復雜,最主要的是工業化生產擴張,農業方面相對緊張。多年來,全球的糧食庫存早已很低,目前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存需比已經降至20年來最低。而中國的糧食問題主要是通脹問題,如果貨幣穩定,中國的糧食生產和儲備應該沒有太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