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1日訊 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赫哲及其先民等漁獵民族利用北方冷水魚類的魚皮,制作服裝、飾物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從而形成一種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我們稱之為『魚皮文化』。經歷兩千多年悠久傳承的魚皮技藝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重點保護與傳承。帶著母體的基因,適應新時代、新環境生成的當代魚皮藝術是古老的魚皮文化的延續,是旅游文化產業,應充分利用與開發。目前,對魚皮技藝的保護,已形成態勢,但開發利用尚顯不足。應全力科學地開發利用,著力打造一個譽滿全國、名聞世界的赫哲族魚皮文化品牌。
觀點一
搶救丟失的傳統技藝
將俄國尚存的赫哲人已經失傳的魚皮袍制作技藝搶救回來,復制全套服飾,使我國赫哲地區博物館、我省民族博物館都有收藏品。同時還可以以復制魚皮袍服為主線,帶動對傳統的魚皮熟制、魚皮染色、魚皮紋飾制作、魚皮線制作、手工緝縫以及魚皮圖案版包繡等赫哲族傳統魚皮制作技藝的關鍵和精華部分進行研究、發掘和傳習。這樣既可充實我省現有館藏魚皮服飾制品,使之系列化,保護了傳統的文化資源,又可以鼓勵和培養一批文化產業和技藝傳承人。
觀點二
加強展覽演示場所的建設
首先要加強博物館的展陳水平與能力。盡快提昇民族博物館的科技含量,拓展展覽場地;運用高科技手段,復原陳列,並與觀眾互動,傳習傳統技藝,動態與活態地保護。在這方面,一些國外博物館的做法值得借鑒。在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地方志博物館,斯拉夫傳統文化展廳已經成為少年兒童的第二課堂。老師就是身穿民族服裝的解說員,孩子們邊聽講解,邊動手操作,有時還穿上各年齡段的衣服,扮演各種角色,傳統文化活態再現。
觀點三
建立魚皮技藝傳習所
要確立重點傳承人的保護機制,同時要采取市場扶植等措施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使其技藝有延續和發展空間。積極選擇培養新傳承人。可采取傳統技藝傳承人與魚皮文化產業相結合的辦法,成立傳習所,舉辦培訓班,組織新、老傳承人研討、傳習。還可以將魚皮與樺皮、獸皮等民間藝術納入民族地區中小學,乃至民族大學和綜合大學的歷史、文化、藝術類的教學之中。從傳習到研究,分層次地培養人纔。
觀點四
建設赫哲民族文化園區
可以在現有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民族風情園的基礎上加以擴建,形成大型的赫哲民族生態區,在其中闢建魚皮技藝手工作坊及展示區,安排傳承人演示。並提供場地、設備和服務,鼓勵游人現場學藝親手制作,以廣泛的傳播魚皮技藝。在佳木斯市敖其赫哲新村的松花江邊闢建一個園區,使之依山傍水,游客可以在其中居住『魚皮撮羅子』和『魚樓子』,品嘗『殺生魚』和『烤塔拉哈』,可以參與從釣魚開始——剝魚皮——熟魚皮——染魚皮——制作魚皮衣物——添加魚皮紋飾——直至將作品穿(或帶)走的全過程。在八岔、四排、抓吉等赫哲民族鄉都可建設此類生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