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龍江戲曲歷史悠久 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部分
2008-07-21 14:03:1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 薛成榮 李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1日訊 據統計,黑龍江歷史上先後存在12個戲曲劇種,截止1982年收入《中國戲曲志·黑龍江分卷》的劇種共10個,分別是拉場戲、龍江劇、龍濱戲、朱春(滿族戲)、評劇、京劇、河北梆子、豫劇、呂劇和贛劇。還有兩個劇種朝鮮族的唱劇和滿族的塔劇未列入志書記述。黑龍江省的地方戲曲有著悠久的歷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部分之一。但是近年來,由於諸多原因,如經費不足、隊伍老化與優秀人纔匱乏、文藝演出市場尚不成熟等,使戲曲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一些劇種已經消亡。而今只剩下5個劇種,它們都處於生存的困境中。評劇過去有專業劇團56個,是全國評劇表演團體最多的省份,如今只有21個,並且大多數劇團掛著評劇團的牌子卻早已不演評劇,以演二人轉、歌舞、話劇小品、曲藝小品為主。

  觀點一

  要充分認識劇團工作的公益性

  戲曲是通過藝術審美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具有教育人、陶冶人、愉悅人以及普及歷史文化知識的作用,而非一般意義上的以盈利為目的的一些文化藝術活動。每年戲曲劇團都承擔著大量的接待演出、會議演出、節日演出、廣場演出、重大活動演出、對外交流演出,充分發揮了公益性的作用。不僅如此,戲曲劇團還肩負著為廣大農民服務的使命。因此,必須正視劇團工作的公益性,在目前劇團創收能力較低的情況下,只有加大扶持力度,纔能更好地發揮其功能。

  觀點二

  應有保證發展的事業費

  只有這樣,纔能保證專業戲曲表演團體自行培養人纔、留住人纔、招收人纔、引進人纔。纔能創作出精品服務於社會,纔能使劇團有一個較好的工作環境,成為神聖的藝術殿堂。

  觀點三

  在『申遺』工作中有所作為

  從已公布的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57項中,戲曲是似有實無,僅兩項為望奎皮影戲和雙城皮影戲。實際上從藝術分類上看,戲曲應為活生生的演員在舞臺上與觀眾面對面的交流,包括戴面具。所以皮影戲並不能代表戲曲,戲曲在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還是個空白。所以我們要組織、舉辦各種業務培訓、輔導、經驗交流活動,把戲曲劇團、戲曲專家吸收進來,讓從事戲曲工作的人通過學習交流,有機會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礎知識、操作方法等,為他們在認識上和以後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打好基礎。還應適時組織有關專家對本地區的戲曲歷史和現狀、資源和優長進行摸底、調研和論證,幫助合乎條件的劇團、個人選項、定項、報項。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