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2日訊 題:發現之旅——黑龍江文化網上展示平臺我省東部采集掠影
東北網記者 張曉軍
2008年7月1日,黑龍江東北網絡臺以文化的名義,開始了一次必將覆蓋整個龍江大地的旅行。整整22天後,旅行還在繼續,旅行的名字卻可以確定為??發現。
發現之一:對峙
對峙,是一種態勢,於面對面的誓不兩立中,隨時都可以爆發出一段故事。這一次對峙是凝固的,凝固的姿態講述著不同的故事。
2008年7月5日,星期六,晴空萬裡。黑龍江東北網絡臺派出黑龍江文化網上展示平臺市地基層信息內容示范采集組(下稱采集組)來到虎林市虎頭鎮,在這裡,采集組發現了這樣的對峙——
![]() |
與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博物館對峙的甘棠遺愛碑. 攝影 張永科 |
虎頭要塞,因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一戰的所在地而中外聞名。就在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博物館地下,不見天日的坑道陰森寒冷。陰森寒冷的坑道如縱橫交錯的繩索,將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領土上所犯下的罪行牢牢地捆綁起來,警示著世人。而就在這些坑道的頭頂,甘棠遺愛碑靜靜地沐浴著陽光,靜靜地凝固了一段幾乎無法追憶的往事。
![]() |
侵華日軍虎頭要塞地下坑道. 攝影 張永科 |
甘棠遺愛碑碑文已經模糊,隱約中只能讀出大略的意思:這是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一位仁愛的清朝官員而捐資設立的。據說,碑建好的時候,默默流淌的烏蘇裡江還不是界江。
![]() |
虎林段烏蘇裡江 攝影 張永科 |
盡管多方打聽,一直沒人能說清楚甘棠遺愛碑是不是始終屹立在這裡。唯一能知道的是在虎頭鎮的最高處,記錄著仁愛的甘棠遺愛碑與記錄著暴行的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對峙著。這是仁愛與殘暴的對峙,這是溫暖與陰冷的對峙,這是永遠的對峙……
發現之二:鐫刻
2008年7月18日,星期五,采集組終於在一場大雨之後登上了燕窩島。靜謐、美麗的燕窩島使已經連續工作18日的采集組流連忘返。
![]() |
俯矙燕窩島濕地 攝影 張永科 |
![]() |
燕窩島掠影 攝影 張曉軍 |
![]() |
燕窩島上丹頂鶴 攝影 張曉軍 |
燕窩島之行即將結束的時候,一處僻靜的園林引起了采集組的注意。經過虛掩的院門,林間的小路將采集組引領到三座墓碑前。就在這裡,美麗的燕窩島之側,三位為開發建設燕窩島而獻出生命的烈士長眠。他們分別是羅海容、張德信、陳月玫。就在采集組准備拍攝墓碑上鐫刻的烈士事跡時,天空再次飄下細碎的雨滴,將經歷了歲月磨蝕的字跡輕輕地衝洗。
![]() |
燕窩島三烈士墓 攝影 張永科 |
從興凱湖邊到燕窩島上,從烏蘇裡江畔的虎林到三江平原的友誼,沃野千裡的北大倉上,每到一處,總會有人驕傲地對我們講述十萬墾荒官兵,總會有人悠悠地與我們叨念百萬下鄉知青。十萬官兵、百萬知青,用青春作犁,把血汗化作燒荒火,牽引著信念在黑油油的土地上鐫刻出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叫創業!
發現之三:悠遠
悠遠,常被用來形容聲音,真實而飄渺,清晰卻又遙遠,就如同那一聲『阿拉呵呵呢哪……』。
烏蘇裡,王者的意思。在這條王者之江的岸邊,共和國北方唯一的漁獵民族赫哲族唱響了《烏蘇裡船歌》。2008年7月20日,星期日,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赫哲風情園外,一場婚禮正在進行。風情園內發生的一切卻更加吸引參加婚禮人們的眼睛——四排鄉年青薩滿尤雪松和赫哲族薩滿祭祀舞蹈傳承人葛玉霞已經准備停當,他們就要為采集組再現已經多年沒有出現過的男女薩滿共同祭祀的場面。
男女薩滿共同祭祀,這不僅讓采集組眼前一亮,也讓上了年紀的赫哲族老人聞訊趕來,因為他們也只是在老輩兒人的講述中隱約地知道男女薩滿共同祭祀的事情。太陽昇到中天,共和國最早迎接陽光的民族赫哲人,開始再現古老的祭祀儀式。儀式分為開場、請神、送神三個完整的段落,整個過程大約20分鍾。經過近1個多小時的工作,尤雪松、葛玉霞、付佔祥相互配合,赫哲族男女薩滿共同祭祀全過程再現並錄制完成。
![]() |
赫哲族男女薩滿共同祭祀 攝影 張永科 |
據精研赫哲族文化的付佔祥、身為赫哲族薩滿祭祀舞蹈傳承人的葛玉霞介紹,從共和國建立至今,赫哲族男女薩滿共同祭祀的過程還是首次完整再現,自然也是首次被媒體完整收錄。
![]() |
清晨,勞作在烏蘇裡江上的赫哲人 攝影 張曉軍 |
赫哲,滿語,意為東方的人。當共和國絕大多數的人們還在熟睡的時候,勤勞的赫哲族人已經用勞動守候陽光。
發現四:苦旅
郝長富,47歲,七臺河市天趣木藝廠經理。2008年7月11日,星期五,也是郝長富右手受傷的第二天,采集組第一次見到他。因為右手受傷的原因,郝長富堅持用這樣一個別扭的姿勢留下了這張照片。
![]() |
郝長富 攝影 張永科 |
郝長富的手是在『做活兒』時受傷的,去醫院包紮的時候,傷口上有一層細密的粉末,醫生問他是不是上了雲南白藥,他告訴醫生那是鋸末。
郝長富做的『活兒』,就是利用北方木材,經過精密的設計打磨,制作出美觀、實用的各種酒具。郝長富告訴我們,他的公司算上他和他媳婦,一共6個人。別看只有6個人,郝長富卻擁有5項專利。卻也是因為只有這6個人,郝長富不得不放棄接受批量訂單。
![]() |
天趣酒具 攝影 張永科 |
郝長富說,從他創業至今,已經投入了幾十萬元,期間有過多次打翻身仗的機會,卻因為缺乏資金不得不放棄。缺乏資金,這四個簡單的漢字,對於郝長富這樣的民間藝人來說卻字字千鈞。這樣的事情,采集組在雞西發現過,在七臺河發現過,在其後的雙鴨山也發現過……采訪中,郝長富告訴我們,有幾個來自南方的企業家正在和他談合作,資金可以滿足,唯一的條件是必須把廠子搬到南方去。郝長富說,還在猶豫,因為他是黑龍江人,他用的原材料是黑龍江的優質木材。然而,說這些話的時候,憨厚的郝長富眼中流露出一些飄忽的東西。的確,這樣的理由,面對幾十萬的個人投入來說,似乎蒼白了許多……
郝長富酒具用的幾乎全是制作家具的下腳料,雖然是下腳料,卻依然會飄出濃濃木材味道。那味道,屬於黑龍江,清香中有一點點酸……
發現五:熱愛
2008年7月20日,星期日。這一天對於采集組來說,特殊的地方的確不少。采訪李建華就是一件特殊的事情。之前的兩天裡,身為饒河縣政府網站主任的李建華一直是采集組的向導,今天卻成為了采集的對象。
『窩邊草也被你們吃了。』這是李建華得知我們要對他進行采集、采訪時開的玩笑。但是,所有在場的赫哲族朋友和了解李建華的人都對采集組的這個決定贊不絕口。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瑪堪』代表性傳承人葛玉霞告訴我們,李建華和他帶領的網站為保護、挖掘赫哲族文化遺產所作的貢獻太大了。在饒河縣政府網站上,有著葛玉霞、付佔祥這樣著名民間藝術家的專題介紹,有著包括原聲在內的各種赫哲族資料,有著成組的針對赫哲族民間工藝進行推介的專頁。這一切,都是李建華一手操辦的,這一切成為邊遠的饒河把自己展現給世界的窗口。
看著坐到攝像機前的李建華,不由得想起剛認識他的時候聽到的一句話——把自己的網站經營到全國同類網站排名第五的李建華一聲不吭地聽完了采集組關於文化平臺的介紹,忽然冒出了一句:你們的文化平臺還要人嗎?我去當個編輯吧。
![]() |
李建華 攝影 張永科 |
從7月1日起,我們聽到很多文化人對建立黑龍江文化網上展示平臺的創意贊不絕口,卻是第一次聽到一個同行如此真摯地表示自己的贊許。李建華不僅用語言表示了自己對文化平臺的贊許,還毫不保留地將自己多年搜集的資料一股腦交給了采集組,這些資料的得來,對采集組來說是雪中送炭,對李建華來說卻是心血凝聚。
離開饒河的時候,還不理解為什麼李建華會如此慷慨地把自己視為珍寶的資料傾囊而送,李建華故作瀟灑地說:送人的孩子好養活。
一個成年人,可以愛許多東西,但是孩子總是最愛的之一。
發現六:追逐
追逐是一種有目標的行為。
截至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采集組已經連續工作22天,穿行13地,行程超過3000公裡。我們在追逐,追逐著悠遠的聲音,追逐著堅實的足跡,追逐著勤勞的身影。
7月22日,采集組在撫遠縣東方第一哨迎接了共和國的第一縷陽光,這裡也將是采集組東部發現之旅的折返點,盡管發現纔剛剛開始,但是我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將發現展開——
![]() |
密山北大荒書法藝術長廊 其中收藏當代書法名家作品2400餘件,為國內當代書法碑林之首 攝影 張永科 |
![]() |
采集組在書法碑林揮汗收集 攝影 張曉軍 |
![]() |
采集組在書法碑林揮汗收集 攝影 張曉軍 |
![]() |
雞西市民俗博物館藏品 攝影 張永科 |
![]() |
采集組攀登20餘米的瞭望塔俯拍燕窩島濕地 攝影 張曉軍 |
![]() |
采集組在峭壁上拍攝饒境內河濕地歸來 攝影 張曉軍 |
![]() |
國家首批非物質遺產『赫哲族樺樹皮制作技藝』、『赫哲族民間音樂嫁令闊』代表性傳承人付佔祥用赫哲語問候東北網網友 攝影 張曉軍 |
![]() |
正在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瑪堪說唱』代表性傳承人的葛玉霞 攝影 張永科 |
![]() |
日出黑龍江 攝影 張永科 |
![]() |
采集組全體在西大圈抗聯密營附近合影 |